7月8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下稱《通知》),醞釀已久的零碳園區建設終于在操作層面落地。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建立一批零碳園區”納入2025年重點任務,這是零碳園區在中央會議的首次亮相;2025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將“零碳園區”與“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同列為“雙碳”領域的首要工作。
此前,圍繞零碳園區建設,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相關部門頻頻發聲,內蒙古、江蘇、海南、四川、湖南等地方政府積極響應,率先探索。
而這一次,《通知》對零碳園區建設進行了系統部署,從建設任務到核算方法和指標體系,從資金、用地等保障措施到組織實施,既為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提供了指引,抓住核心、明確重點,也為地方零碳園區建設提供了規范,統一方法、明晰路徑。
在《通知》附件中,還給出了《零碳園區建設基本條件》、《國家級零碳園區申報書大綱》、《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指標體系(試行)》、《零碳園區碳排放核算方法(試行)》等參數標準。
《通知》和附件一起,正式開啟首批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申報。
值得關注的是,零碳園區國家標準起草工作也在進行中。《環球零碳》此前報道過,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清華大學、遠景科技集團等單位共同發起的《零碳產業園區建設導則》已在研制中,預計將于年內完成審查報批。
《零碳產業園區建設導則》是首個零碳園區國家標準,這將填補國家層面零碳園區標準空白,為全國園區推廣提供可復制的模板。
圖說:三部委發布《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 來源:國家發改委
《通知》指出,支持地方政府、園區企業、發電企業、電網企業、能源綜合服務商等各類主體參與零碳園區建設,圍繞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給消納探索路徑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園區以虛擬電廠(負荷聚合商)等形式參與電力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電力系統穩定性。
《通知》還有哪些亮點和值得關注的要點,本文作一分析。
其一,《通知》由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三部門印發,傳達出保障支持為基、工業園區為重、用能變革為要的思路。
零碳園區建設是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資金投入大、社會關注度高,需要全方位的支持保障,離不開國家發改委的統籌協調。《通知》專門提出了資金、金融、人才等支持措施和用能、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
《通知》指出,國家發改委將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零碳園區建設,鼓勵各地區對零碳園區建設給予資金支持,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等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鼓勵政策性銀行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中長期信貸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用于零碳園區建設。
中央點題零碳園區后,工業和信息化部率先表態,提出“建設一批零碳工廠、零碳工業園區”,這與其推行的綠色制造體系(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建設“一脈相承”,有基礎、有經驗。
能源是經濟社會節能降碳的“重中之重”,用能結構轉型是零碳園區建設的首要任務。國家能源局通過綠色能源供給體系建設,以綠證交易、綠電直連、虛擬電廠等手段,推動園區供用能模式變革。
其二,《通知》明確了零碳園區建設基本條件,主體為省級及以上開發區或“園中園”,并為新興產業園區留了“口子”:園區可大可小、可舊可新。
相關報告顯示,80%的工業企業集中在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碳排放占全國的31%。《通知》提出,在綜合考慮能源稟賦、產業基礎、電力安全可靠供應、減碳潛力等因素基礎上,選擇有條件、有意愿的園區建設國家級零碳園區。省級及以上開發區基礎好、潛力大,建設零碳園區既是解決節能降碳的當務之急,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長遠之策。
《通知》還提出,視情可拓展至近年來新建設的、由省級及以上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門批復的新興產業園區或高新技術園區。這些園區往往是新興產業集聚區,節能降碳負擔較輕,可以成為“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的實踐場景。
圖說:遠景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實景 來源:澎湃新聞
其三,《通知》明確了零碳園區建設指標體系,只設置“單位能耗碳排放”一個核心指標,輔以5項引導指標,傳達出抓重放輕、減負增效的理念。
從目前已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省市看,指標體系通常較為復雜。國家級零碳園區對指標進行了分層和精簡,注重戰略和實效導向。一方面,創新性地引入單位能耗碳排放這一核心指標,體現出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清潔能源消費的戰略意圖;另一方面,全部為定量指標、結果指標(而非過程或行為),簡單明了,易操作,注重最終成果,既減輕了評估驗收的工作量,又保證了結果的客觀公正。
圖說:零碳園區建設指標體系 來源:國家發改委
其四,《通知》提出的零碳園區重點任務在繼承碳達峰試點園區建設任務的基礎上,有所深化,傳達出碳達峰碳中和平穩接續、協同發力的思路。 國家發改委是政府工作報告“碳達峰試點”和“零碳園區”兩大工作的認領部門。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就明確了“扎實開展第二批國家碳達峰試點,出臺零碳園區建設方案”,二者息息相通,可以統籌推動。 國家發改委2023年10月出臺《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方案》后,已認定兩批62個碳達峰試點,其中省級及以上開發區20個。
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從建設任務看,碳達峰試點園區與零碳園區“大同小異”,但零碳園區有所深化升級,并引入了最新的節能降碳改革創新舉措。
如在能源綠色轉型方面,《通知》提出發展綠電直連、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電網、氫電耦合開發利用等,這是推進新能源就地消納的創新舉措;在節能降碳方面,提出建設極致能效工廠、零碳工廠,這是綠色工廠的升級;在能碳管理能力方面,提出建設能碳管理平臺,這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企業和園區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設指南》的具體落實。
其五,《通知》首次提出了零碳園區碳排放核算方法,填補了空白,并與組織碳排放核算、產品碳足跡核算、項目碳減排核算、區域溫室氣體清單等,共同構筑起碳排放核算的“四梁八柱”。
根據對象不同,碳排放核算可分為組織層面、產品層面、項目層面、區域層面,分別稱為“組織碳核算”、“產品碳足跡”、“項目減排量”、“溫室氣體清單”,分別適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和標準。
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零碳園區碳排放核算方法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從排放環節看,只囊括了能源活動、工業過程;從排放氣體看,只納入了二氧化碳。
值得注意的是,在計算電力凈受入蘊含的間接碳排放時,《通知》明確“對于電力直供的非化石能源電力、綠證綠電交易獲取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電力排放因子計為0;除此之外,電力排放因子按照全國化石能源電力排放因子(0.8325kgCO2/kWh)計算”。
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選擇了全國電力排放因子,是為了保證各省零碳園區(各地推薦園區數量不超過2個)評價的尺度一致。
在全國電力排放因子中,《通知》選擇了全國化石能源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這是因為電力直供的非化石能源電力、綠證綠電交易獲取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已經計為0,避免環境權益的重復計算。
最后,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零碳園區為何沒有提及碳抵消?
眾所周知,“零碳”并不是不排“碳”,而是“凈零排放”,即規定時期內人為清除或抵銷排入大氣的溫室氣體人為排量(來源于IPCC報告)。
全球首個碳中和量化標準——《ISO 14068-1:2023氣候變化管理 向凈零的過渡 第1部分:碳中和》提出了碳中和的實現路徑,按照優先順序依次為:1)減少邊界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2)增強邊界內的溫室氣體清除量;3)抵消剩余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就是說,抵消作為兜底措施,只能用在減排行動之后。
《通知》沒有提及碳抵消,筆者認為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強化碳減排、弱化碳抵消,避免削弱園區自主減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通知》重點在引導零碳園區建設,并非零碳園區的評價依據。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