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有關要求,加快建立貴州省碳足跡管理體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和生產生活方式,貴州生態環境廳會同省直相關部門編制了《貴州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方案(征求意見稿)》,現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
貴州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方案
(征求意見稿)
為深入貫徹落實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有關要求,加快建立我省碳足跡管理體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和生產生活方式,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落實美麗貴州建設推進大會和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堅持系統觀念,以構建具有貴州特色、反映貴州實際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為主線,在落實國家碳足跡標識認證和分級管理制度基礎上,逐步完善和落實我省產品碳足跡標準、核算、標識認證制度,積極推動應用場景開發和國際合作交流,提高重點行業、優勢產業、特色產品市場競爭力,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到2027年,初步建立我省重點優勢行業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根據國家標準逐步推進鋼鐵、水泥、煤炭、焦化等重點行業產品碳足跡核算工作,初步建立省級重點產品碳足跡分級管理工作體系,擴展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
到2030年,全省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基本完善,基本建立覆蓋范圍廣、數據質量高的全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根據國家標準全面推進產品碳足跡核算工作,省級重點產品碳足跡分級管理工作體系更加完善,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更加廣泛。
二、主要任務
(一)建立健全省級碳足跡管理體系
1.研制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按照國家產品碳足跡核算通則和《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編制工作指引》要求,結合國家發布的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按照團體標準先行先試、逐步轉化為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的原則,鼓勵省內科研機構、重點企業、行業協會積極研究制訂我省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團體標準,實施成熟后逐步轉化為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建立完善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根據需要依法依規收集整理數據資源,研制細分領域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按照國家有關工作指引,建立我省重點領域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銜接補充國家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產品碳標識認證。結合國家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管理辦法,鼓勵我省重點行業開展碳足跡標識認證工作。鼓勵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積極開展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引導其在產品或包裝物、廣告等位置標注和使用碳足跡標識。(省市場監管局、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進產品碳足跡分級管理。按照國家相關工作推進要求,推動建立省級重點產品碳足跡分級管理工作體系,鼓勵我省重點企業開展自身和供應鏈碳足跡評價,推動企業挖掘減碳潛力、優化供應鏈管理、提升產品低碳競爭力。(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5.推進碳足跡信息披露。在保障數據安全和知識產權前提下,按照國家相關要求,鼓勵企業以環境氣候信息披露、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或自愿性評價認證等方式發布產品碳足跡核算結果與報告。(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中國人民銀行貴州分行、省市場監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數據質量和數據安全
6.強化產品碳足跡數據質量。綜合運用大數據、區塊鏈、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等技術,提升數據監測、采集、存儲、核算和校驗的可靠性與即時性。強化監測、計量和統計技術在產品碳足跡工作中的應用。在確保數據安全前提下,推動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征信機構和評級機構等多方加強產品碳足跡信息共享和聯合監督。(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7.加強產品碳足跡數據安全。落實數據安全法規制度,強化產品碳足跡數據流通監管,保障數據交換環境安全可靠。鼓勵數字技術企業開展基于云端的安全服務,提升數據安全水平。全面梳理重點外貿行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薄弱環節、潛在風險點,建立風險預警和應急響應機制。(省生態環境廳、省大數據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拓寬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
8.探索碳足跡在工業降碳領域應用。加強政策協同,鼓勵企業通過產品碳足跡分析,識別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能效和碳排放薄弱環節,充分發揮碳足跡管理對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促進作用。鼓勵將產品碳足跡納入綠色低碳供應鏈和產品評價體系,充分發揮產品碳足跡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應用低碳技術、實施低碳改造、優化能源資源配置、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作用。(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能源局、省國資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9.探索碳足跡在消費領域應用。根據國家相關要求,適時將產品碳足跡相關要求納入政府采購需求標準,鼓勵政府和國有企業加大碳足跡較低產品的采購和推廣力度。以電子產品、家用電器、裝飾裝修材料、農林產品、煙酒茶和新能源汽車等消費品為重點,有序推進產品碳標識在消費品領域的推廣應用,鼓勵大型商超和電商平臺采銷碳標識產品,支持消費者購買和使用碳標識產品。(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中國人民銀行貴州分行、省國資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0.探索產品碳足跡在金融領域應用。鼓勵融資主體高效、準確、及時核算產品碳足跡,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核算融資項目碳排放。鼓勵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基于碳足跡信息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中國人民銀行貴州分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貴州監管局、省生態環境廳、省發改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助力碳足跡管理交流合作
11.推動國內碳足跡領域合作。充分發揮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平臺推動作用,加強貴州與其他省份在碳足跡領域交流合作,以重點區域為依托,推動域內產品碳足跡數據交流共享、政策聯動協同。(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2.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規則制定。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國際相關方的溝通交流,積極參與碳足跡相關國際活動和學術交流。持續跟蹤主要貿易伙伴的涉碳政策和國際產品碳足跡相關規則發展趨勢,支持認證機構主動參與國際碳足跡相關方法研究、標準規則制定修訂。(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省商務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加強工作統籌協調,深入研究產品碳足跡領域重大問題,定期調度工作進展,扎實落實各項任務,推動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和第三方機構積極參與,共同構建我省碳足跡管理體系。(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能力建設
規范有序開展碳足跡相關工作培訓和職業培訓,提升從業人員專業能力水平。搭建“政校企協”共建的人才培育機制,提供專業支撐保障。加快培育綠色低碳專業服務機構,為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制定、背景數據庫建設、碳標識認證管理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持。(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宣傳解讀
充分利用各類媒介載體加大碳足跡工作宣傳力度,提供政策解讀、專業培訓、技術服務等。廣泛宣傳我省碳足跡工作和優秀實踐案例,講好貴州故事,傳播貴州經驗。(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