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雙碳” 目標指引下,園區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其零碳化轉型意義重大。本文圍繞零碳園區的定義、政策、現狀、建設路徑及案例展開,為園區實現零碳發展提供思路。
1. 零碳園區的定義
零碳園區是指在一定期限內,通過規劃、設計、技術、管理等方式,把園區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抵消降至“凈零”水平。零碳園區并非追求絕對的零碳排放,而是通過綜合運用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碳抵銷等多種手段,實現園區內凈碳排放量趨近于零。
2. 政策背景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三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文件從建設條件、重點任務、保障機制、組織實施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欲在全國范圍內梯次有序開展零碳園區建設,鼓勵具備基礎的地區先行探索,打造一批示范性零碳園區,為園區低碳化改造創造條件、積累經驗。
此外,多地將零碳園區建設及雙碳工作納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并陸續出臺財政補貼、土地優惠等政策,推動園區低碳轉型及零碳發展。
3. 國內園區發展現狀與難題
截至2024年底,我國產業園區總數超8萬家,其碳排放量占全國總碳排量的30%以上;在“能耗雙控”和“碳排放雙控”并行的硬約束下,東部沿海園區土地、用能指標逼近天花板,中西部園區則面臨新能源消納與產業鏈配套的雙重缺口,整體呈現“規模巨大、碳強度高、區域分化、轉型緊迫”的典型特征。
盡管部分園區在綠色轉型中邁出了探索性步伐,但仍普遍面臨著諸多亟待破解的難題與挑戰。主要有以下四點:
綠色能源獲取難度大:我國能源結構仍偏煤電,區域資源稟賦差異顯著,部分地區綠能供給不足;園區周邊可再生能源開發受土地空間、電網消納等因素制約。
資金投入壓力突出:新能源需配套儲能設施增加成本,綠電直連模式初始投入高;企業低碳改造需更換設備、升級工藝,資金需求大。
關鍵技術待突破:可再生能源與電網適配性差,新型儲能技術規?;瘧檬芟?,多能互補調控能力不足;部分脫碳技術成熟度低,難以低成本大規模推廣。
管理體系不健全:缺乏碳管理中心等基礎設施,碳排放數據收集不全面、不準確;評價考核體系細化不足,與激勵政策銜接不暢,企業參與積極性受影響。
4. 如何推進零碳園區落地?
(1) 能源綠色轉型
發展可再生能源:建設光伏屋頂、光伏車棚、風電、生物質能等項目,實現綠電就近消納;有條件的園區可以探索地源熱泵、太陽能光熱等技術,減少化石能源依賴。
綠電交易與儲能配套:通過簽訂綠電采購協議、參與綠電市場交易,拓寬綠色能源獲取渠道;配套鋰電池、飛輪儲能等短時儲能設備,或結合園區工業余熱、氫能等發展長時儲能,保障供電穩定性。
虛擬電廠與微電網:虛擬電廠整合分布式能源與儲能,優化調度,微電網則能實現園區內能源自主生產和消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與系統穩定性。
(2) 節能改造與能效提升
重點設備節能:針對暖通、照明、空壓站等關鍵耗能環節,通過設備能效升級(如采用磁懸浮冷水機組、變頻空壓機、高效LED燈具等),結合冰蓄冷、鋰電池儲能等調峰填谷技術,以及末端控制系統(如空調、照明控制),顯著降低能源成本。
AI智能控制系統:集成自適應控制算法和機器學習優化模型,實現用能設備的智能化協同運行與實時優化調控。實施預防性維護,提前預警潛在故障,定期生成能效診斷報告指導持續優化。
(3) 以數字化驅動全鏈條能效提升
搭建碳管理數字平臺:通過部署智能電表、傳感器等設備,實時采集園區及企業的能耗、碳排放數據,結合AI分析識別高耗能環節,為企業提供節能改造建議。
智慧園區管理平臺:構建智能化綜合管理中樞,集成能源管控、安防聯動、碳排監測、物業運維、招商運營、租戶服務等核心模塊,實現全要素數據融合。
引入碳積分機制:鼓勵園區租戶注冊碳積分賬戶,將低碳行為量化為積分,積分可以兌換獎品等增值服務,激勵全民節能降碳。
(4) 完善綠色低碳基礎設施
綠色建筑:全面推廣綠色標準,采用節能門窗、高效保溫材料及自然通風設計降低能耗,發展裝配式建筑減少施工碳排放。
交通低碳化:發展電動擺渡車、氫能巴士等綠色交通工具,配套建設充電樁和加氫站基礎設施,實現車輛調度、能源補給與用能優化的協同運行。
(5) 探索關鍵低碳技術
試點前沿脫碳技術:針對難以減排的行業(如化工、水泥),探索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將捕獲的二氧化碳用于驅油、制甲醇等;對有條件的園區,試點綠氫制備與工業替代。
5. 成功案例
(1) 上海閔行開發區零碳園區
上海閔行開發區踐行綠色低碳理念,聚焦先進制造業,打造節能、生態循環、智慧型園區。5 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3 家入選上海市首批零碳標桿企業,是可復制推廣的綠色低碳示范樣板。園區采用國有企業主導的市場化運營模式,成立上海市首個綠色共建聯盟,截至 2024 年底累計完成超 1000 個綠色共治項目。
(2) 青海省零碳產業園區
青海省零碳產業園區建設以零碳為核心標準,統籌基礎設施、產業體系及配套服務設施的協同發展。規劃明確以綠電為能源基礎,重點發展鋰電池制造、新能源裝備、綠色畜牧三大主導產業,同步培育科創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園區將采取集群化發展模式,著力打造千億級零碳產業集群。
該園區充分依托青海省豐富的綠電資源、鹽湖礦產及特色農畜產品優勢,探索可復制推廣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模式,為高原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示范路徑。
結語:
推動零碳園區建設,是一場長期且深刻的變革。唯有持續突破瓶頸、凝聚合力,方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植園區肌理,為 “雙碳” 目標實現鋪就堅實路徑。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