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幾期討論了關于虛擬電廠的概念、搭建流程以及盈利模式,有人說“虛擬電廠和微電網就是一回事”“換了個名稱,繼續玩轉市場”。大家可能聽過這句能源圈的調侃,“將虛擬電廠等同于微電網,如同把支付寶當成銀行!”國家能源局在發布的行業通報中曾指出超80%從業者混淆了虛擬電廠與微電網的概念。
更有不少頭部企業因錯將微電網技術路線包裝為虛擬電廠項目,付出了慘重的經濟損失。如深圳某高新技術園區因將需秒級響應的虛擬電廠錯配為5分鐘才響應的儲能系統而損失數千萬、山西某光伏聚合商因無法滿足虛擬電廠跨節點資源調度的政策要求而失去電力市場準入資格、華東地區某個能源項目因誤判微電網為虛擬電廠而使項目資金鏈斷裂造成巨額損失……一個小小概念混淆造成如此慘重的后果,今天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1、什么是微電網?
(1) 背景與定義
近幾年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越來越高,截止到2024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占總發電量的36.81%,但是其發電具有間歇性、波動性,傳統大電網又難以就地消納,造成棄風棄光。同時,很多工業園區、醫院、工廠等場景又有“不停電”的需求,于是微電網應運而生——自己能發、能存、能控,停電也不慌,還能把多余電賣掉掙錢。
微電網,也叫智能微網,是指由分布式電源(如光伏、風機)、儲能裝置(如電池儲能)、能量轉換裝置(如逆變器、雙向變流器)、用電負荷(如工商業用電、電動車充電樁)、監控和保護裝置及能源管理系統有機整合而成的小型發配電系統。它既可與外部電網并網運行,也能脫離主網獨立運行,保障連續供電。
(2) 微電網分類
規模大小:分為小型、中型和大型微電網,小型適用于家庭或社區,中型可服務工業園區,大型可服務城鎮。
接入方式:分為并網型、離網型和混合型,并網型能與主電網交換功率,離網型則可以獨立供電。
能量來源:有可再生能源主導型、燃料電池/儲能主導型和混合能源型,分別依賴相應能源或結合使用。
功能用途:包括民用微電網、商用微電網、工業微電網、軍事微電網等,各服務于特定場景的用電需求。
2、微電網怎樣“自產自銷,自主創收”?
(1) 特點
獨立自治:在外部電網發生故障時,微電網仍能保持自主供電、獨立運行,適合在偏遠地區和應急供電場景中采用,遇到臺風、地震導致大電網癱瘓時也可以“單飛”。
智能調節:通過接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微電網可以實時監測設備運行與電力供需狀態,自動優化調度、精準調節。?
靈活拓展:微電網把發電、儲能、負荷、控制等部分做成“搭積木”式的標準模塊,擴容或減容快捷,無需大規模改造或停電施工。
綠色能源:大量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助力中國更快實現雙碳目標。?
收益多元:可參與需求響應、輔助服務、綠電交易、容量補償等,商業模式豐富。
(2) 怎樣實現“自產自銷,自主創收”?
微電網可以通過優先滿足自身負荷需求,再將多余電能向周邊用戶或主電網售賣盈利;同時利用峰谷電價差,低谷儲電、高峰供電降低成本并賺取差價,還能接入虛擬電廠平臺,作為整體響應電網運營商或電力交易市場指令,提供調峰調頻等增值服務增加收益。此外,主電網故障時無縫切換為孤島運行,保障持續供電,可避免停電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間接提升盈利空間。
3、微電網和虛擬電廠本質區別
依據《關于加快推進虛擬電廠發展的指導意見》及 GB/T 44241-2024 標準,虛擬電廠與微電網存在四大本質邊界:
1:物理邊界:微電網是實體電力系統,有明確的地理范圍和物理設施(如分布式電源、線路、儲能等);虛擬電廠無實體地理邊界,通過數字技術整合分散在不同物理位置的資源,是邏輯上的聚合體。
2:功能邊界:微電網核心功能是保障特定區域供電,具備發、配、用、儲一體化能力,可獨立孤島或并網運行;虛擬電廠側重資源優化調度與市場參與,通過聚合資源提供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不直接承擔區域供電的責任。
3:核心技術:微電網以電力系統運行技術為核心,包括電力電子變換、繼電保護、孤島/并網切換控制等,確保在并網和離網狀態下都能穩定運行;虛擬電廠的技術內核側重于通信協議,依賴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實現優化調度和市場響應,聚焦數據層面的資源聚合與協同。
4:政策資質:微電網需符合實體電力設施標準與要求,部分需供電許可證,支持措施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建設補貼,鼓勵企業建設分布式電源等。虛擬電廠作為獨立的交易主體,具有獨立售電的資格,且無需電力許可證,能夠在電力市場中自由參與交易。
4、混淆微電網與虛擬電廠的可能后果
可能性1:技術方案徹底失效
微電網控制柜若誤用于虛擬電廠場景,由于其響應速度和功能設計無法滿足電網秒級響應的要求,將導致企業無法獲得相應的調頻補償。并且因響應延遲或功能缺失容易造成跨省調度指令違約而面臨高額罰款,此外通信協議不兼容也可能導致調度指令丟失。這些問題的疊加將直接造成企業重大的經濟損失。
可能性2:政策紅利全額盡失
將微電網包裝成虛擬電廠申報補貼,包括但不限于虛報跨節點調度能力、偽造負荷響應曲線等行為,不僅會讓企業面臨被永久取消市場交易資格,嚴重損害企業聲譽,還可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江蘇某企業曾因此被追繳2800萬元補貼,永久取消市場交易編碼,得不償失。
可能性3:資本估值斷崖下跌
資本市場對虛擬電廠和微電網這兩大熱門賽道的估值差距顯著,某虛擬電廠領軍企業的PE高達45倍(市場預期千億級),而微電網企業平均PE僅為15倍(區域性基建)。2024年某新能源并購案中因標的方混淆業務概念,盡調后發現其實際是微電網架構,與宣稱不符,最終3.8億元交易終止。這一案例也反映出在新能源投資熱潮中,厘清技術路徑和商業模式的本質差異是規避估值陷阱的關鍵。
結語:
正確理解微電網的內涵、運營及與虛擬電廠的區別,才能讓微電網在能源領域發揮應有價值,助力企業規避風險、把握發展機遇。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