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加速邁向清潔能源轉型的浪潮中,我國已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風電光伏每年新增裝機先后突破1億、2億、3億千瓦關口,實現臺階式躍升發展,發展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但2025 年上半年中國煤電領域呈現出一組引人注目的數據,折射出能源結構調整進程中的復雜態勢。
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和全球能源監測組織(GEM)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顯示,2025 年上半年,中國投產的煤電裝機容量高達 21 吉瓦,創下自 2016 年同期以來的最高紀錄。基于上半年的強勁勢頭,全年煤電裝機容量預測顯示,總裝機容量極有可能突破 80 吉瓦大關。
報告指出,盡管當年煤炭發電占中國總發電量的四分之三,如今這一比例已降至一半,但中國煤炭發電增長勢頭或將有讓這種化石能源發電份額重新增長的風險。
報告顯示今年前六個月,中國確實啟動或重啟了總裝機容量達46吉瓦的燃煤電廠項目,相當于韓國的全部燃煤發電容量。而且這種增長勢頭威脅到中國在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峰值的目標,并可能鞏固煤炭在中國能源部門中的作用。
全球能源監測組織分析師、該報告的合著者克里斯汀·謝爾指出:“中國煤炭能源的發展沒有放緩的跡象,這使得中國碳排放量保持在高位,并使煤炭在未來許多年內繼續留在能源系統中。”
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勞里·米爾維爾塔認為:“中國煤炭的使用量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因為大量已獲批的煤炭項目仍處于待建狀態”,2022年和2023年當時中國電力網絡難以適應可再生能源的增長導致興建煤炭發電廠的新頒發的許可證數量大幅增加,每年獲批的容量均超過 100 吉瓦。
圖說:中國新建燃煤電項目進展與退役情況
來源:CREA
盡管 2025 年上半年煤電項目的許可率有所回落,降至 25 吉瓦,但新建與恢復的煤電項目規模依舊龐大,達到 75 吉瓦,同樣處于十年來的高位區間,凸顯出國內煤電建設的火熱程度。
這背后,是行業在應對中國 2030 年碳排放達峰這一緊迫期限時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在全力保障能源供應穩定的同時,試圖擴大煤炭項目規模。然而,這與實現氣候目標所要求的戰略性、漸進式削減煤炭使用量的路徑背道而馳,也讓中國在平衡能源安全與減排承諾之間陷入兩難抉擇。
從能源結構的動態變化來看,2025 年 6 月,煤炭在中國發電結構中的占比降至 9 年來的最低點 ——51%,在總裝機容量中的占比也僅為 34%,而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則躍升至 60%。這一降一升,標志著中國能源結構正在經歷深刻變革,煤炭主導地位的式微態勢已愈發明顯。
早在 2022 年,中國就已明確提出要將煤炭在能源體系中的角色轉變為 “靈活的輔助角色”,但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進展并不理想。
2025 年上半年,中國僅淘汰了1吉瓦的煤電產能,與 “十四五” 規劃中設定的到 2025 年底淘汰 30 吉瓦煤電產能的目標相比,差距甚遠,這進一步凸顯了煤炭去產能任務的艱巨性與緊迫性。
此次煤電熱潮之際,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正迅速增長,已經能夠滿足新增的電力需求。今年上半年,中國新增太陽能裝機容量212吉瓦,創下歷史新高,超過美國截至去年底的太陽能總裝機容量。
CREA中國政策分析師齊秦解釋道: “強大的煤炭利益集團繼續為興建這些煤炭發電項目施壓, 而且新的煤炭相關項目可能阻礙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國家能源局8月21日發布7月全社會用電量,達1.02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6%。這標志著我國單月全社會用電量歷史性突破萬億千瓦時大關,比十年前翻了一番。
7月份,居民用電量同比增長接近20%,高溫下的空調負荷和經濟復蘇帶來了用電量的激增,也同時帶來一個難題:氣候變化帶來炎熱的天氣,導致用電量增加,從而導致更多的煤炭被用來發電,帶來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成了一個不斷增強的正循環。
7月,火電發電量同比增加4.3%,盡管光伏、核電和風電的發電量都有明顯增加,但是依然不夠,而水電的發電量則下降了10%。目前的能源體系下,風電、光伏出力不穩定,水電可能受到干旱影響,穩定的核電占比不高,這就導致了最后兜底的還是火電,也就帶來了火電發電量的增加。
不過,減煤控煤的大勢不會改變。“十五五”時期,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仍不會改變,但在“消費逐漸減少”政策的驅動下,煤炭作為主體能源的定位功能會小幅弱化,助力碳達峰和提升兜底調節能力支持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作用會增強。
煤炭在能源生產消費結構中的占比降低的趨勢將會在“十五五”時期延續,煤炭在能源生產消費中減少的份額將由石油、天然氣和新能源替代,呈現出主體能源功能小幅度下降的趨勢。
“十五五”時期是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五年,以煤炭為主的化石能源的消費達峰將是主要政策著力方向,其中,促進煤炭消費達峰是重要抓手,戰略儲備將成為最大的增量來源。
同時,“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機遇期,為了更好應對新型電力系統“兩高”特征帶來的不穩定安全風險,煤炭作為主體能源直接供能的功能會持續弱化,為能源系統轉型兜底和為新能源電力消納調峰的能力將持續增強。
(來源:法新社、聯合早報、CREA、中國能源網;整理:Penn)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