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国产一二三,亚洲伦理影院,日本高清在线观看视频,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超碰

距2060年實現碳中和還有12521天
熱點關鍵詞:
2025 09/12

李昱璇

來源:綠研所

解讀產品碳足跡認證體系:標準指引、監管進程與企業實務

字體:
分享到:
掃一掃
摘要:2025年,中國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工作取得關鍵進展。3月發布通用規則,7月公布首批認證目錄,涵蓋鋰離子電池、光伏組件等17種產品,9月印發專用規則。這些舉措為企業提供了明確的核算標準和審核要求,推動企業加快碳足跡核算和減排舉措,助力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引子

在“標準—認證—政策”加速耦合的窗口期,生態環境部《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編制工作指引》(2024年12月)與國家認監委 2025 年“三連發”(3 月通用規則、7 月目錄、9 月專用規則)共同奠定了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的制度底座與落地路徑。對出口導向型企業、產業鏈核心企業以及參與政府綠色采購的單位而言,碳足跡正在成為繼價格之外的第二競爭維度。


1《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編制工作指引》的要求及其與認證制度的銜接

生態環境部于2024年12月發布《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編制工作指引》(下稱“指引”),旨在指導和規范我國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體系的建設。這一文件為未來幾年產品碳足跡標準制定規劃了路線圖和技術要求,提出到2027年制定100項、2030年200項標準的目標,并強調國內標準與國際規則的接軌互認。

“指引”從宏觀層面為“雙碳”戰略下的產品碳足跡管理提供了標準化支撐方向。對企業而言,指引本身不直接具備強制力,但清晰傳遞了未來碳足跡核算需遵循哪些標準,具有風向標意義。

行業標準建設路線:多層次協調推進

指引提出“雙側發力”的標準制定思路,即同時推動生產側的初級產品(原材料、中間品)和消費側的終端產品的碳足跡標準研制,逐步擴大覆蓋范圍。具體措施包括:

  • 穩步推進國家標準:由市場監管總局、生態環境部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定期發布重點產品標準清單,征集碳足跡國家標準立項建議,并通過建立項目管理“綠色通道”加快標準制修訂審批。

  • 明確行業標準重點:針對跨部門程度低、專業性強的細分產品領域,鼓勵制定行業標準作為國標補充;已發布國標的產品,其行業標準在相應國標實施后應予廢止,避免重復或矛盾。

  • 規范地方標準:對于已有國家或行業標準的產品,不再制定地方標準,防止標準重復沖突。

  • 探索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對于新興領域典型產品,鼓勵符合要求的社會團體制定團體標準,并發布重點產品團體標準推薦清單;對實施效果好、影響范圍廣、滿兩年且被因子庫多次引用的團體標準,可按規定采信為推薦性國標。同時支持龍頭企業研制碳足跡企業標準,對優秀企業標準給予“領跑者”優先采信,以帶動全產業鏈碳核算方法創新。

上述舉措勾勒出以國家標準為主干、行業和團體標準為支撐、地方標準從嚴控制、企業標準積極創新的多層次標準體系。在此過程中,指引強調要發揮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總體組的規劃協調作用,以及全國碳排放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548)碳足跡工作組的技術統籌,確保標準制定不各行其是。

國家認監委推出的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工作以標準為依據進行評估核查,指引推動的大量標準制定將直接完善認證所需的技術基礎。

認證以標準為綱:標準的質量和覆蓋面提升,將使認證評價更加權威、統一。指引要求2027年前提供百種產品的碳足跡標準,這意味著認證試點目錄有望擴展到更多產品類別。因此,企業應密切關注所在行業碳足跡標準立項和發布進展,積極參與標準試算驗證——標準就是未來認證的“準繩”,提前介入標準研制有助于掌握主動、降低日后認證不確定性。


數據獲取與質量要求:統一規范,保障可信

碳足跡認證的核查階段極為重視數據質量。《通用實施規則》附錄明確,核查員需關注數據來源可靠性、數據流管理和分配原則的恰當性等要點。指引為各產品標準設定的數據要求,將直接成為認證機構審核的數據判據。

例如,指引要求按排放類別收集活動數據,這在認證審核中體現為企業需提供涵蓋原材料、能源、物流、廢棄等各項排放源的詳細數據清單;又如,指引規定電力排放核算須采用與國家標準 GB/T 24067 一致的方法,那么認證審核時會檢查企業是否使用了官方公布的電網排放因子。

數據要求的統一使認證審核標準更加明確,有利于不同企業認證結果的可比與公正。另一方面,指引倡導建立碳足跡因子數據庫并提升數據透明度,這將方便企業獲取標準化的數據來源,降低核算成本,提高認證通過率。

總之,在數據層面“指引制定規則、認證實施檢查”,兩者共同促使企業不斷提升碳排放數據管理水平,確保碳足跡結果真實可信。

生命周期邊界設定:全面覆蓋與靈活適用并重

產品碳足跡核算首先需明確合理的系統邊界。指引要求統一邊界劃定,根據產品性質選擇恰當的生命周期階段范圍:

  • 對于終端消費類產品,一般采用“搖籃到墳墓”(從原材料獲取,經生產、運輸、使用直到處置)的全生命周期邊界;

  • 對于非終端消費的中間產品,通常采用“搖籃到大門”(從原料獲取到工廠大門,即出廠)的邊界。

同時,允許根據數據可獲得性和實際需求,對具體產品標準選取全部或部分生命周期階段開展核算。這意味著標準應在完整生命周期框架下兼顧現實可操作性,既避免不合理縮小范圍,也不強求企業提供難以獲取的末端環節數據。

在認證實踐中,生命周期邊界的一致性對于保證不同企業碳足跡結果的公平可比至關重要。同類產品若核算邊界不統一,結果將失去橫向比較意義。國家認監委發布的認證通用規則要求認證覆蓋設計、生產、使用、回收等適用環節的數據,而鋰電池等首批試點產品的專用規則直接規定了全生命周期邊界,并細化了核心過程與非核心過程的劃分,這正是按照指引精神執行的例子。

隨著更多產品標準依據指引明確邊界,認證機構在審核時將嚴格按照標準限定的系統邊界評估企業碳足跡報告。對于終端產品,企業需要準備涵蓋產品使用和處置階段的排放數據(可能涉及消費者使用行為、能源消耗、回收處理等信息);對于中間產品,認證將主要聚焦其生產階段,但也可能參考下游加工的典型情形輔助評價。

值得注意的是,指引允許標準在特殊情況下選取部分生命周期階段,這為一些復雜產品提供了一定靈活性,但在認證時需確保企業聲明的邊界與所采用標準保持一致且合理。

總體而言,標準邊界的統一確保了認證結果的環境完整性和橫向可比性。企業應根據所屬行業標準要求,完整梳理邊界內的各排放源,不遺漏也不越界,以滿足未來認證的一致性要求。


標準銜接與制度協同:夯實低碳轉型閉環

指引特別強調各類標準與相關政策工具的銜接協同。

一方面是在標準體系內部縱橫銜接,如確保產品碳足跡標準與國家《溫室氣體 產品碳足跡 量化要求和指南》(GB/T 24067-2024,對應 ISO 14067)保持一致,以及處理好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之間的新舊替換和互補關系,避免重復矛盾。

另一方面,強調標準與應用場景的協同:推動碳足跡標準有效應用,促進其在碳定價、碳排放總量控制、政府綠色采購、低碳技術推廣等政策措施中廣泛應用;加強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能效標識、碳標識等制度與碳足跡標準的銜接,規范企業產品碳足跡信息披露。

這表明監管層希望將碳足跡標準與認證、標識、采購等形成閉環:標準提供核算方法,認證賦予權威驗證和標識,政府采購等提供市場激勵,共同引導企業持續減碳。

國家認監委的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制度正是上述銜接機制中的關鍵一環——它將標準的技術規范轉化為認證評價準則和市場溝通語言(碳足跡標識)。

指引的銜接要求確保了認證采用的標準具有權威性和一致性,而認證實施又反過來促進標準的落地應用。例如,當碳足跡標識認證被廣泛用于政府綠色采購時,就要求其依據的標準方法和指標足夠統一透明,才能在招投標中實現公平比較。

又如,認證結果和數據將為碳定價、環境信息披露等提供可靠依據,推動建立產品層面的碳減排激勵機制。這種“標準—認證—政策”聯動有助于避免各部門各自為政,減輕企業重復測試認證的負擔。

對企業而言,指引與認證制度的銜接意味著:遵循標準去做,就能滿足認證要求,進而符合政策需求。企業應密切關注碳足跡標準更新動態(指引提出標準文本應免費向社會公開,便于獲取),積極參加標準宣貫培訓,并將最新標準要求內化到生產和管理流程中。

這不僅為日后通過認證打下基礎,也使企業在碳足跡信息披露和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可以預見,隨著指引推動下標準體系的逐步完善,國家認監委的認證試點目錄和規則也將動態擴展和修訂,實現與標準的同步銜接。

在這一過程中,企業既是受益者也是參與者:一方面享受更清晰穩定的規則預期,另一方面也可通過反饋實踐問題來影響標準和認證制度的優化。


2025年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的關鍵節點及企業影響

2025年我國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工作的關鍵推進時間線:3月發布通用規則,7月公布首批認證目錄,9月印發首批專用規則。

2025年,國家認監委圍繞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工作先后發布三項重要公告,分別于3月、7月和9月出臺,標志著我國碳足跡標識認證從制度框架走向實踐落地的三個關鍵階段:

2025年3月——通用規則發布:頂層制度落地,企業廣泛關注

2025年3月17日,國家認監委正式發布《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通用實施規則(試行)》,宣告我國首個系統性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制度進入實施階段。

通用實施規則明確了認證的適用范圍、模式、流程、標識樣式及管理要求等,為各行業制定具體認證標準和細則奠定了基礎。

此次發布的意義在于:從政策信號上,它表明政府將產品碳足跡管理納入標準化、認證化軌道,釋放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堅定決心;從操作層面看,通用規則建立了全國統一的認證原則和程序,使各利益相關方(認證機構、企業、行業協會等)明確了行動遵循。

可以說,3月通用規則的出臺在企業界起到了“發令槍”作用:企業管理層將碳足跡合規提上議程,加快內部盤查和能力建設,為迎接低碳轉型挑戰做好準備。

屏幕截圖 2025-09-12 094307.jpg

值得一提的是,與通用規則同步,官方還發布了中國產品碳足跡標識的統一樣式。該標識以綠色“腳印”造型呈現,并在圖案中醒目顯示產品碳足跡的量化結果(如二氧化碳當量千克數),標志著我國有了統一的低碳產品“身份證”。未來企業通過認證后,可在產品上張貼這一標識,向市場和消費者傳遞可信的碳排放信息,助力綠色消費。


2025年7月——首批認證目錄公布:聚焦重點領域試點

在通用規則實施數月后,監管部門于2025年7月發布首批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目錄(市監認證發〔2025〕57號)。該目錄明確了試點階段優先覆蓋的產品種類,共包括鋰離子電池、光伏組件、鋼鐵產品、紡織產品、房間空調器、計算機、小功率電機、輪胎、電解鋁、水泥、人造板和木質地板等17種產品。選擇這些領域,一方面因為它們碳排放量大、減碳潛力高,符合國家產業低碳轉型方向;另一方面這些行業不少企業面臨綠色供應鏈和出口壓力,迫切需要權威的碳足跡認證來提升產品形象和競爭力。目錄的發布標志著碳足跡認證工作從制度準備進入試點實施階段:政府聚焦有限的關鍵領域,“成熟一個、設立一個”,以點帶面推進試點,積累經驗。

企業影響:

  • 目錄內企業:機遇與壓力并存。列入首批目錄的企業成為先行示范對象。一方面,這些企業將享受政策和資源傾斜——如部分地方對試點認證給予資金補貼,鼓勵企業積極申領標識;另一方面也承受優先接受考核的壓力——企業將受到監管和公眾的高度關注,必須加快完善碳足跡核算和減排舉措,否則可能在行業低碳轉型中落后。

  • 非目錄企業:提前布局。對尚未進入目錄的行業,7月公告雖未直接涉及,但其信號作用促使有前瞻性的企業未雨綢繆:不少企業預計未來目錄將逐步擴容,因此主動參照相關團體標準推薦清單開展生命周期碳排放數據梳理和內部能力建設,以便后續被納入試點時能快速響應??傮w而言,重點認證目錄的公布起到了“指揮棒”作用:一方面引導企業聚焦減碳潛力大的領域加速行動;另一方面使全行業意識到碳足跡認證將逐步覆蓋更多產品,需提早培養合規意識和碳管理能力。

2025年9月——首批專用規則發布:進入全面實施

隨著試點目錄內各行業的準備工作陸續展開,監管機構于2025年9月初印發第一批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專用實施規則(試行),涵蓋前述目錄中的17種重點產品。

這些專用規則對對應產品的認證提出了詳細的技術規范和操作指南,相當于試點工作的“施工圖”。其階段意義在于:經過半年的制度孕育和企業預熱,碳足跡標識認證進入全面實際操作階段——企業終于有了針對自身產品的明確核算標準和審核要求,可以據此正式啟動認證申請流程。

政府通過率先為若干成熟度較高或減碳緊迫性大的產品出臺規則,及時發現問題、完善機制,然后再逐步擴展至更多產品,為制度穩步推進奠定基礎。

企業影響:

  • 試點企業迎來申證窗口。以鋰離子電池企業為例,9月專用規則發布后,企業即可按照 CNCA 制定的鋰電池專用規則(如儲能型鋰電池 CNCA-CFP-04:2025)以及相應核算標準要求,開展碳足跡盤查、自查改進并向認證機構提交認證申請,力爭成為首批獲證企業。通過聚焦具體產品并配套發布專用規則,已構建起覆蓋全生命周期的認證方案,為企業和認證機構提供了一套可操作、可驗證的實施指南。這意味著準備充分的企業能夠立即行動。

  • 行業競爭格局將被重塑。首批拿到碳足跡標識認證的企業,將在市場宣傳中凸顯其產品“低碳身份”,對同行形成示范和壓力。因此,9月專用規則的發布被視為行業競跑的發令槍,促使重點領域企業由觀望轉向行動,加大投入進行碳足跡核算和減排優化,以免錯失政策紅利或市場機遇。

小結:2025年這三項公告環環相扣:從制度框架(3月)→試點范圍(7月)→實施細則(9月),勾勒出我國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工作的清晰路線圖。企業應密切關注每一階段的政策要求,及時調整合規策略,在政策演進中把握先機、降低風險。


3 從鋰離子電池專用實施規則看首批產品的碳足跡要求差異

作為首批重點試點產品之一,鋰離子電池在2025年9月發布多份專用實施規則(按用途類別細分,如消費型、小動力型、大動力型、儲能型電池)。下面以儲能型鋰離子電池專用規則(CNCA-CFP-04:2025)為例,對比其與通用實施規則的差異,從中管窺首批產品碳足跡認證要求的特點:

認證單元劃分更加精細。

通用規則將“同一生產企業的同種產品同一規格型號”界定為一個認證單元,不同生產場地需分別認證。鋰電池專用規則延續了這一原則,并進一步細化劃分依據:對于儲能型鋰電池,若同一企業的同款產品在形狀尺寸、原輔材料配方、裝配方式、標稱電壓或額定容量等關鍵參數上存在差異,應視為不同認證單元分別認證;同時,同款產品如在不同工廠生產,也需作為不同單元申請認證。


每個單元所涵蓋的具體產品范圍將在證書及其附件中予以明確。相比通用規則的一般規定,專用規則針對鋰電池產品的復雜規格作了更詳盡的劃分指引,確保認證單元的劃定科學合理,防止企業將參數差異較大的產品混用同一碳足跡標識。


碳足跡核算邊界與數據要求更嚴格。

通用規則要求認證覆蓋產品設計、生產、運輸、使用、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環節的數據,但并未逐一細化各產品的邊界范圍。鋰電池專用規則則明確規定采用“搖籃到墳墓”的完整生命周期邊界,包括原材料獲取、制造、分銷、使用和廢棄處置五大階段。

在此邊界內,鋰電池碳足跡涉及的單元過程被劃分為核心過程和非核心過程:如原材料階段中正極材料和負極材料的生產過程,以及電池生產制造過程被列為核心過程,這些對碳足跡貢獻最大的環節要求企業必須提供現場實測的初級數據;其他如輔料生產、產品運輸等非核心過程則應優先收集初級數據,確實無法獲取時可遵循保守原則使用次級數據,但需滿足專用規則的數據質量要求以及相關核算標準的規定。

相比通用規則的原則性要求,鋰電池專用規則對系統邊界的統一和數據質量的剛性要求更為具體,確保企業重點掌握并報告碳排放熱點環節的高質量數據,從而提升核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比性。


產品碳足跡核查方法更注重源頭驗證。

通用規則附錄提供通用的碳足跡核查要點,要求認證機構核查產品碳足跡報告中的功能單位、系統邊界、數據收集、分配原則、數據質量評價等技術內容,并通過不同數據源交叉驗證等手段確保核算符合 GB/T 24067 等標準要求。

鋰電池專用規則在遵循上述原則基礎上,強化對供應鏈關鍵數據和計算過程的核實深度。例如,在現場核查時,審核組不僅核對電池生產企業自身的能源消耗、物料投入產出等記錄,還可視需要延伸檢查主要原材料供應商的數據真實性。

  • 對于企業提供的初級數據,核查員逐項比對現場儀表讀數、生產報表等,確保數據可追溯、可驗證;對于使用的次級數據,則需確認其來源可靠、與產品實際相符,優先采用權威數據庫或行業基準值,并對數據質量和適用性給出評價。

總體而言,專用規則提供了更細化的核查指引,強調對數據源頭和計算過程的深入檢查,確保鋰電池碳足跡認證結果客觀可靠、經得起追溯。

獲證后監督機制更加嚴苛。

通用規則要求對獲證產品至少每年監督一次,內容包括企業保證能力、產品一致性、標識使用等,但具體頻次和要求由各產品專用規則規定。

鋰電池專用規則明確更嚴格的證后監督要求:監督間隔原則上不超過1年,且應與產品碳足跡數據更新周期相適應。每次監督檢查的重點包括:

  • 企業保證能力——每次監督必查通用規則附件1中企業能力要求的關鍵條款,如組織管理、人員培訓、數據管理制度等,確保企業持續符合管理體系要求;

  • 產品一致性——抽查認證單元產品,核實其設計、工藝、原材料是否發生未報告的重大變化,并檢查生產過程控制、供應鏈變更管理是否有效執行,以保證認證時的條件保持不變;

  • 碳足跡復核——監督時要求企業重新核算產品碳足跡,核查組按照初次認證的核算方法復現計算,并原則上要求新核算結果不得高于初次認證結果。也就是說,經過一定運行周期后,企業產品單位碳足跡應持平或下降,不允許顯著反彈;

  • 減碳措施落實——核查員檢查企業上一認證周期制定的碳減排計劃及措施的執行情況,評估減碳目標進展,并督促企業優化后續減碳方案。

上述規定突出了鋰電池認證的特殊監管要求:一方面提高監督頻次,促使企業持續改進;另一方面引入“不升反降”與減碳績效跟蹤機制,體現出碳足跡標識認證的核心目的在于推動產品不斷降低碳排放,而非“一證了之”。

相比之下,鋰電池專用規則對證后監管提出了更高標準,確保高排放行業的認證含金量和減碳實效。這也為其他產品制定差異化監督措施提供了范例,未來不同產品可能根據自身特點設定類似的嚴格要求。

小結:鋰離子電池專用實施規則在遵循通用框架的同時,針對行業特性提出了更嚴謹細致的要求:劃分更精、邊界更廣、數據更優、核查更嚴、改進更恒。

4 國際趨勢與企業案例:接軌全球規則,挖掘減碳價值

中國在構建產品碳足跡標準和認證體系的同時,全球范圍內的相關舉措也在提速。歐盟等經濟體已逐步建立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和標識制度。

例如,需要注意的是,CBAM 過渡期為 2023-10-01 至 2025-12-31(申報為主),自 2026-01-01 起進入證書期并產生實繳義務;關于 2026 年證書采購/交回的具體節奏,仍待歐盟“簡化提案”最終確認。這一“碳關稅”倒逼中國制造業企業加快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以應對出口成本上升的風險。

再如,歐盟電池碳足跡要求大體呈“三步走”:碳足跡聲明(原計劃 2025 年 2 月,后續以委托法案最終落地為準)→ 性能分級(2026 年中)→ 閾值限制(約 2028 年初)。電池護照自 2027 年 2 月 18 日起強制實施,用以記錄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回收成分等關鍵信息。

這些國際規則表明,產品碳足跡正成為跨境貿易和產業鏈合作中的“新通用語言”:產品在低碳轉型的國際市場中更容易獲得認可。對此,中國的指引和認證制度也明確提出要加強與國際標準的對接互認,積極參與國際碳足跡標準制定,加強中歐之間的交流合作。

除了政策驅動,不少企業已主動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以提升運營效率和品牌競爭力。

一個典型案例是山東青島某服裝公司:該企業用時9個月收集了全流程實景數據,并委托第三方機構對一款羊毛兒童毛衫進行了碳足跡評估,結果顯示從原料到成衣整個生命周期排放約7.94公斤二氧化碳當量,其中約60%來自澳大利亞牧場的原羊毛生產。

通過這一過程,企業不僅獲得了碳足跡聲明,更在過程中發現多項減碳改進機會。例如,碳足跡核查發現工廠蒸汽管道設計不合理導致熱能損耗;企業隨即進行設備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能幅度超過15%。

又如,對生產廢料實施嚴格分類管理后,一部分廢料的回收再利用價值提升至原來的30%。更重要的是,企業主要客戶在歐盟市場,非常重視產品的“含綠量”,碳足跡評估顯著提升了產品的綠色形象和競爭力。此案例表明,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不僅是環境責任,更有助于企業挖掘降本增效空間并贏得國際市場認可。

綜觀國際國內,產品碳足跡管理已是大勢所趨。中國企業應以積極開放的心態迎接這一趨勢:一方面充分利用國內標準和認證制度完善的契機,規范自身碳足跡核算,取得權威認證標識;另一方面關注全球相關政策和標準變化,確保產品碳足跡信息在海外市場也能被理解和接受。通過持續改進和透明披露碳足跡,企業將不僅滿足合規要求,更能在全球綠色轉型中塑造領先的品牌形象,實現環境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商務合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池州市| 青海省| 富平县| 高唐县| 德惠市| 武夷山市| 叙永县| 观塘区| 宝鸡市| 天气| 昭觉县| 镇平县| 沂水县| 安泽县| 舒兰市| 潼南县| 邳州市| 绥阳县| 黔南| 绵阳市| 肥乡县| 定南县| 灵武市| 万安县| 梁河县| 洞头县| 湘乡市| 巫溪县| 上林县| 澳门| 肥东县| 克拉玛依市| 肇源县| 江阴市| 淳安县| 根河市| 化隆| 横山县| 兴文县| 永川市| 霍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