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1月,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將完成華麗蛻變——從當前過渡期的“信息申報”模式,正式升級為“真金白銀”的財務履約機制。這意味著,向歐盟出口鋼鐵、鋁、水泥、化肥、電力及氫氣的中國企業,將直面碳關稅成本的壓力。全球貿易的游戲規則,正被重新書寫。
緩沖期已定,但成本壓力不會消失
根據年初歐盟《簡化提案》的最新調整,進口商采購CBAM證書的時間可推遲至2027年2月,用于結算2026年進口商品的碳排放成本。這看似為企業贏得了一年喘息時間,實則只是財務支出節點的延后——碳成本本身并未豁免,企業仍需在2027年集中支付這筆費用。
豁免規則:小企業的“保護傘”
《簡化提案》的核心突破在于設立了“最低豁免限額”:年度進口CBAM管控商品不足50噸的進口商,可申請成為臨時進口商,免除全部CBAM合規義務。歐盟委員會預計,這一規則將覆蓋90%的進口商,同時仍能納入目標行業99%的排放量。
對中國出口企業而言,若主要客戶是歐盟中小型進口商且年進口量低于50噸,可能間接享受到合規負擔的減輕。然而,對于大型貿易商和主流出口企業,豁免政策基本無實質影響。
缺省值:便利背后的雙刃劍
新規允許企業無需證明即可直接選用缺省值(行業平均碳排放估算值)完成合規。這雖降低了操作難度,卻暗藏風險——若企業實際排放強度優于行業平均水平,使用缺省值反而會導致被高估碳成本。因此,依賴缺省值絕非最優解。
規則迷霧未散,企業面臨多重不確定性
CBAM全面落地的最大障礙,在于支撐機制運作的關鍵技術規則尚未出臺:
CBAM證書買賣與回購細則缺失
第三國碳價認定與抵扣計算方法未明確
歐盟免費配額的退出路徑與CBAM基準值設定懸而未決
過渡期結束后的排放計算方式尚未敲定
監管擴圍:下游企業的潛在危機
歐盟已在2025年7月啟動公眾咨詢,計劃將CBAM覆蓋范圍擴展至含鋼鐵、鋁等材料的制成品。這意味著汽車零部件、建筑型材等下游產品可能被納入監管,供應鏈碳排放管理復雜度將呈幾何級增長。
中國企業應對:主動破局四步法
搶占緩沖期紅利
利用2027年前的窗口期,全面測算產品碳成本,建立內部碳數據管理能力,重構對歐出口成本模型與定價策略。
警惕缺省值陷阱
優先推動與國內供應商的碳排放數據協作,建立符合ISO 14064等國際標準的供應鏈排放監測體系,避免因使用行業平均缺省值而支付超額碳關稅。
動態追蹤政策演進
建立歐盟CBAM政策追蹤機制,重點關注二級立法中關于排放計算、碳價認定的細則更新,提前調整合規方案。
供應鏈深度脫碳協同
與供應商簽訂碳排放數據協議,聯合開展低碳技改(如工藝優化、節能設備應用),從源頭降低產品碳強度,變合規壓力為競爭優勢。
CBAM的全面實施,標志著全球貿易正式進入“碳成本顯性化”時代。對于中國制造企業,這既是合規挑戰,更是重塑國際競爭力的戰略契機。當碳關稅從概念走向現實,只有將低碳能力融入供應鏈核心的企業,才能在歐洲市場守住陣地,甚至開辟新局。留給中國出口企業的時間,只剩下最后3個月——碳關稅倒計時的滴答聲,你聽到了嗎?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