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場大范圍、高強度的高溫熱浪正在影響我國,多地熱到破紀錄。7月15日,高溫最強時段開啟,20余省區市將遭受高溫“烤驗”,影響范圍約占國土面積三分之一,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將超40℃,體感溫度或超45℃。
在這迎峰度夏電力供保的關鍵時刻,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向前邁了一大步,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兩大電網歷史性手牽手,今后可以開展常態化交易、在不同經營區自由買電售電了。
7月1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公開發布《關于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方案的復函》。
文件顯示,原則同意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下稱國家電網)、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南方電網)報送的《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方案》(下稱《方案》)。
國家發改委稱,實現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交易,是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標志性舉措,對打破市場分割和地區封鎖、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電力資源配置具有重要意義。
在批復函中,國家發改委要求,國家電網、南方電網需在今年迎峰度夏期間,依托該機制優化電力資源配置,支撐電力保供,同時年底前統一市場規則、交易品種和交易時序,實現常態化開市。此外,推動電力市場成員“一地注冊、全國共享”,完善應急調度價格機制、結算管理及風險防范措施等。
未來,跨電網經營區開展常態化電力交易,將由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國家電力調度中心、南網總調聯合組織開展。這意味著我國首次在在制度層面打通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之間的協同壁壘,擴大了電力資源優化配置的范圍,兩大電網今后可以開展常態化交易、在不同經營區自由買電售電了。
圖說:《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方案》獲批
來源:國家發改委
01 兩網連通構建電力市場“大循環”
作為觀察經濟運行的重要窗口,電力市場的改革一直備受關注。我國電力體制歷經三階段改革:從發輸配售一體化,到 “廠網分開” 引入發電側競爭,再到 “管住中間、放開兩頭” 推進售電側開放。
過去十年,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市場化交易電量占比已超六成,形成“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行業格局。然而,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兩大經營區長期互不聯通,南方電網主要負責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五省區的電網運營;國家電網覆蓋了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資源流動基本被限制在各自“領地”。
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各自承擔不同片區輸配電業務,獨立運營的模式致使兩者間產生了一系列障礙,阻礙了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無法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跨區電力互濟只能依賴政府間協議或應急調度,“一線一議”“一事一議”的臨時模式頻次低、規模小、成本高,成為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最后一公里”堵點。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總經理謝開介紹道:“盡管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已通過閩粵聯網等工程實現物理相連,卻因市場模式、交易規則、技術標準不同,形成了實質上的‘市場分割’。這就導致跨電網經營區輸電通道利用率不足。”
他同時表示,長期以來,兩大電網間“硬聯通”的通道雖在,卻缺乏“軟聯通”的常態化交易機制。福建與廣東間的輸電通道設計能力200萬千瓦,但很多時候沒有充分發揮通道的輸送能力。
圖說:閩粵聯網工程云霄換流站
來源:新華社
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核心目標,在于突破地域界限,實現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暢通流動與高效優化配置。因此,推動兩大電網市場機制協同運行,構建全國電力資源配置“大循環”格局,是實質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必由之路。
如今,《方案》打通兩網的經營邊界,中長期、綠電、現貨等各品種和場景的交易,都將變成市場化操作。這次改革的一大特點就是“一地注冊、全國共享”,通俗說,就是電力市場主體在一個地方注冊后,在全國電力市場中都可以享受同等資源。
目前,在國家電網經營區,有發電企業3萬多家,加上南方電網經營區的發電企業,全國約有4萬家。相關機制建立后,這4萬家發電企業都可在全國范圍內賣電。從用戶來看,國網范圍有70多萬家,南網有20多萬家,改革后者90多萬家企業都可以在全國范圍買電。
例如廣州的一個企業,它屬于南方電網經營區,在廣州交易中心注冊了一個買電主體。改革前它只能在南方電網五省的范圍內買電,改革后它也可以去國網范圍內的任何一個電廠去買電,這就讓電力資源充分地流動起來了,同時還可以大幅降低企業交易成本,提高市場參與透明度。
02 新能源消納更方便,綠電消費迎利
隨著我國新能源裝機的快速增長,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增加了系統的隨機性、波動性,單一電網的調節能力漸顯不足。截至今年5月,我國新能源總裝機達16.5億千瓦。中午光伏大發時電力消納困難,夜晚則面臨供需緊張;天氣變化更讓新能源發電波動劇烈。
同時,新能源發電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而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則是電力需求大戶。幅員遼闊帶來了我國綠電供給與需求的錯配,不過這一特點也恰恰提供了破解難題的鑰匙——不同地區的供需差異,蘊藏著巨大的互濟潛力。
東西部的時差就是例證。我國西部新疆等地一般與東部地區存在2小時時差,當夏季國家電網區域新疆光伏電站在北京時間18-21點仍然大發、消納困難時,南方電網區域廣東正迎來晚高峰,消納能力強勁。保供層面同樣如此:廣東度夏高峰始于5月,而國家電網區域的高峰在7、8月,錯峰互濟空間廣闊。
圖說:國網新疆電力推進“沙戈荒”風光大基地建設
來源:國家電網
綠色電力是跨經營區電力交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方案》明確單個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可作為交易基本單元,參與跨區交易。《方案》特別規定綠電交易可采用電量+綠證捆綁模式,綠證價格在集中競價交易中取北京、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綠證價格的加權平均值,既保證了綠電的環境價值得到合理體現,又避免了兩網之間的價格沖突。
同時,關于綠色電力證書的申領、核發和劃轉,《方案》也做出明確規定,申領工作在注冊地的交易機構完成。在核發和劃轉上,可以在國家級平臺上完成。此舉不僅能夠從源頭上保障綠電交易的“純綠”屬性,還能夠實現“一地核發、全網互認”,有助于推動綠電的大范圍流通。
今后,“綠水青山”在兩網中自由流動將成為常態,東部負荷中心的企業能夠更便捷、更市場化地購買西部、北部風電光伏所產生的綠電,西部地區也能進一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需求和供給通過跨電網常態化電力交易匹配將會大大促進新能源的消納。
事實上,目前國網區的新能源裝機滲透率已經接近50%,很多省份的光伏發電已經電滿為患,而南網區的新能源裝機滲透率目前還不是很高,打通國網區、南網區原有的無形壁壘,跨區電力互濟,必將有效提升新能源利用率,化解棄電窩電問題。
今年3月,兩網依托閩粵聯網工程,完成全國首筆跨經營區綠電交易,連續22天把來自廣西、云南的綠電送至上海,為交易機制的實踐提供了重要示范。6月,三北綠電送入粵港澳大灣區,實現了全國首次多通道、大范圍跨經營區綠電交易。
圖說:綠色電力交易是《方案》的一大亮點
來源:新華社
03 跨電網交易電價將隨行就市,電費會降嗎?
針對交易成本,《方案》也做出了明確,跨電網交易不收取交易費。電價水平也將會根據市場的變動而變動。以后,哪里的電更便宜,哪個時段的電更便宜,市場主體有了更多的選擇自主權。這一規定將顯著降低市場主體跨電網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哪里的電便宜就去哪里買真正成為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方案》提出,非福建、廣東兩省之間的交易,使用閩粵聯網輸電價暫按每小時2.56分/千瓦收取,網損折價暫按上一年綜合線損率計算。輸電費由合資公司收取后,各按50%沖減福建、廣東兩省容量電費。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市場部主任張顯對此解釋道:“這個價格是綜合考慮輸電通道成本和規劃設計輸送電量計算出來的。未來,我們還會在閩粵直流上探索我國首個省間輸電權交易試點。”
對于跨區電力交易全面放開后,電費是否會降?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部分區域電價可能下降,部分區域電價更趨穩定,全國電價體系將更貼合 “成本 + 供需” 的市場邏輯。《方案》對電價的影響并非簡單的 “普降”,而是結構性調整與整體合理化。
具體來看,跨區交易將通過市場化手段推動 “低成本電力流向高需求區域”,對受電端(高電價區域)形成降價效應,而對送電端(低成本區域),外送需求增加會推動本地電價向 “合理成本” 回歸。不過,輸電成本(特高壓約 0.08-0.1 元 / 度)會部分抵消低價優勢,使得受電端的降價幅度取決于 “外電成本 + 輸電成本” 與 “本地電源成本” 的差額。
圖說: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按下加速鍵
來源:央視新聞
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發展研究部主任陳曉東認為,今后電網公司需要進一步加強關注所轄區內及外部電力供需形勢,在經營區內不具備電能量或綠電供應能力的情況下,可考慮向經營區省區協商開展跨區購電。同時,對于經營區內具有風光水等消納需求的情況,也可考慮向經營區送電,促進資源進一步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
跨電網經營區交易機制出臺,就像是建立了一個覆蓋全國的“網上電力商城”。未來,隨著全周期常態化開市和更多跨電網通道建設,輸電通道利用率將大幅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持續增強,保供互濟更加靈活。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