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邀請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副局長萬勁松及相關司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成就,并回應媒體提問。
來源:新華社
王宏志指出,“十四五”以來,我國能源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等主要指標將如期完成。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萬勁松介紹,我國可再生能源投資已經成為電源投資的絕對主力,2024年可再生能源重點項目完成投資額占電源投資比重超過80%。
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主要介紹了4方面情況:
1.我國能源消費增量已達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
“十四五”期間,我國能源消費增量已達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預計五年新增用電量將超過歐盟的年度用電量。2024年全國發電量超10萬億千瓦時,占全球1/3,能源生產總量折合約50億噸標準煤,占比超全球1/5,保障了能源供應“量足價穩”。
“十四五”期間,我們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每5輛車就有2個充電樁,老百姓充電更省心。我們積極應對極端自然災害,最快速度恢復能源供應,守住了民生用能“生命線”。
2.我國已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
“十四五”是綠色低碳轉型最快的五年。我們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風電光伏每年新增裝機先后突破1億、2億、3億千瓦關口。
全社會用電量中,每3度電就有1度綠電。全國能源消費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預計將超額完成“十四五”確定的20%目標,煤炭占比每年減少1個百分點。
我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十四五”期間累計為其他國家減少碳排放約41億噸,為全球低碳轉型作出了重大貢獻。
3.我國新能源專利數占全球4成以上
我國新能源等技術裝備領跑全球,新能源專利數占全球四成以上,光伏轉換效率、海上風電單機容量等不斷刷新世界紀錄,新型儲能規模躍居世界第一。
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智能微電網、虛擬電廠等發展進入快車道,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加快推進,能源產業與工業、交通等領域加速融合,新領域新賽道持續涌現,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源泉。
4.民營企業已成為推動能源轉型變革的重要力量
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重構,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按下“加速鍵”,煤電、新能源全面入市,全部工商業用戶進入市場,油氣“全國一張網”初步建成,能源法頒布實施,能源宏觀調控和行業治理機制進一步完善。
市場活力加快釋放,電力市場注冊經營主體已達97萬家、是2020年的5倍。出臺促進能源民營經濟發展十條措施,絕大多數的光伏設備制造企業和60%以上的風電整機制造企業都是民營企業,有的核電項目民營企業參股比例達到了20%,民營企業已經成為推動能源轉型變革的重要力量。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萬勁松表示,“十四五”以來,我國能源投資增長勢頭強勁,能源投資呈現出“增速快、結構優、活力強”三個特點。
首先是增速快,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拉動作用大。能源產業規模大、鏈條長、帶動效應強,我國已經建成全球門類最全、規模最大的能源體系。
“十四五”以來,我國能源工業投資呈現階梯式增長,年度投資額接連突破4萬億、5萬億、6萬億大關,累計投資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接近10%。
其次是結構優,對新質生產力發展支撐作用大。可再生能源投資已經成為電源投資的絕對主力,2024年可再生能源重點項目完成投資額占電源投資比重超過80%。
能源新業態投資持續向好,2024年新型儲能、充換電基礎設施、氫能、源網荷儲一體化等重點項目投資完成額接近2000億元。
第三是活力強,對民營經濟做大做強的帶動作用大。電力設施建設領域民營企業占比超過85%、年均增長超過15%,規模以上的充電運營服務商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80%。
今年上半年有10家民營企業參股了5個核電項目,持股比例都達到10%以上,最高的達到20%。
此外,萬勁松還表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約9500萬千瓦,5年增長了將近30倍,相當于給新型電力系統配上了“巨型充電寶”。
2024年,我國氫能生產消費規模超過3600萬噸,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氫的產能超過全球的一半。
同時,人工智能也在深度賦能能源領域,成為能源技術革命的“新引擎”,在新能源發電、電網巡檢作業、油氣新資源發現等領域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展現出了巨大潛力。
王宏志表示,下一步,將全力推動“十五五”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加快建設能源強國,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能源支撐。
(來源:國新網;整理:Bell)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