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亞作為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常住人口約 2.3億,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非洲最大產油國,在區域能源市場中占據核心地位。然而這個能源大國卻深陷電力困局——全國僅60.5%人口通電,人均用電量不足全球均值4%,頻繁的停電迫使93%家庭依賴柴油發電機,年耗油140億升,造成超百億美元經濟負擔。
這種“產油富裕卻電力匱乏”的能源悖論,正在催生“光伏+儲能”離網革命——它既解決了千萬家庭用電剛需,更孕育著非洲能源轉型的百億級市場機遇。對中國儲能企業而言,這一市場機遇顯得尤為寶貴:當前國內光伏儲能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中國企業憑借技術、成本、交付速度與規模化方面的全球競爭優勢,正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的市場需求,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重要動力。
「朗新研究院」聚焦全球能源數字化轉型,依托海外多市場的實踐經驗,特推出《尼日利亞光伏儲能市場觀察》系列,系列內容分上下兩篇,將深入分析尼日利亞面臨的電力困局,探尋尼日利亞光儲市場的發展機遇。
8月2日發布的系列上篇尼日利亞光伏儲能市場觀察(上)——探尋能源悖論,光伏儲能何以為破局關鍵?對尼日利亞光儲市場進行了分析,在尼日利亞“發電-輸電-配電”的系統性困局下,光伏儲能成為破局關鍵。今天刊發系列下篇,下篇將延續上篇思考,聚焦尼日利亞光伏儲能市場分析及市場機遇洞察,希望有所借鑒和參考,歡迎各位讀者交流觀點、留言探討。
市場格局:各方資本搶占光伏儲能市場
尼日利亞光儲市場蓬勃發展,中企憑借核心技術優勢加速全產業鏈布局,國際玩家則通過“資本-技術-本地化”三位一體協同滲透,兩種模式在未來 5-10年將持續競爭共生,共同推動市場擴容升級。
(一)中國企業布局: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中國企業正加速布局尼日利亞光伏儲能市場,項目涉及大型并網光伏電站、系統集成領域、離網解決方案和儲能電池等領域。
全產業鏈協同布局。中企在尼日利亞光伏儲能市場已經實現全鏈條協同發展格局。除了光伏儲能生產、電站開發建設,中企已經涉足系統解決方案領域并建立優勢,例如科華數據在拉各斯5MW/10MWh商業微電網項目,標志中企光儲技術出海“單一設備出口”向“系統方案輸出”升級;華為憑借智能組串式儲能方案使系統效率提升3.2%,占據當地智能光儲系統40%市場份額;陽光電源通過混合儲能技術確立了在非洲電網級儲能市場的技術領導地位。
聯合開發與本地化生產并重。大型并網光伏電站方面,主要是中國電力建設集團、中國葛洲壩集團等大型國企與尼日利亞政府或主流能源公司合作,通過“水光互補”模式,提升尼日利亞水電站的綜合發電能力,同時在北部缺電地區,布局光伏儲能項目,解決區域電力短缺問題。此外,寧德時代攜手尼日利亞North South Power投資建設200MWh電池Pack廠,通過本土化生產降低關稅,推動光儲系統成本下降,增強中企在西非新能源產業的自主性。
多元化場景覆蓋。在尼日利亞光伏儲能市場,中企構建了覆蓋多元場景的解決方案體系。億緯鋰能向尼日利亞軍方提供2MW/4MWh集裝箱儲能系統,保障軍事基地全天候用電,并計劃擴展至警局、醫院等關鍵場所;天合光能在拉各斯部署1萬盞集成太陽能與物聯網技術的智能路燈;正泰新能源推出“光伏+儲能+柴油”混合方案;晶科電力規劃200個村級光儲微電網。從軍事保障到鄉村普惠,中企以技術適配性推動尼日利亞能源轉型在城鄉多元場景落地。
表1 中企在尼日利亞光儲市場投資的主要領域
注:朗新研究院搜集整理
(二)國際企業布局:“資本-技術-本地化”三位一體協同滲透
在尼日利亞光儲市場中,本土企業與國際機構/企業以聯合開發為核心模式,聚焦大型電站建設、離網微電網部署及技術援助三大領域,通過互補性分工與本地化適配實現深度協同。
互補性分工。尼日利亞光儲市場的聯合開發呈現互補分工特點。國際方憑借技術壁壘與全球化資本運作填補本土空白,如法國Total Energies引入“光伏+農業”復合技術、世界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為微電網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本土方聚焦渠道建設與公共服務,尼日利亞的REA等機構主導離網項目落地、協調土地爭議并搭建運維網絡。
本地化適配。尼日利亞光伏市場的本地化適配以“定制化產品+技術服務培訓”為核心,展現多維度創新。例如針對北部干旱氣候,法國Total Energies與尼日利亞North South Power聯合開發的Jigawa州300MW光伏農業綜合體,首創“光伏+農業”的復合土地利用模式;美國Power Africa以信貸擔保響應本土中小企業融資需求,降低資金門檻;此外,非洲開發銀行、歐盟與德國GIZ形成資金-技術-政策聯動機制,通過可行性研究、標準化手冊及培訓體系,系統性提升尼日利亞離網光伏市場成熟度,形成從技術適配到制度融合的全鏈條本土化解決方案。
表2 尼日利亞本土與國際企業/機構聯合開發的光儲項目
注:朗新研究院搜集整理
綜上,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國際能源巨頭,都在資金、技術、本地化運營等方面各有優勢,但也都面臨著市場分散、同質化價格戰、政策不透明、商業服務效率低等顯著挑戰。在此背景下,筆者認為數字化建設是各方共同發力的重點,是真正釋放尼日利亞光伏市場的潛力的重要引擎。
圖1 專項數字化建設必要性
市場機遇洞察:聚焦光伏全產業鏈的數字化系統平臺
數字化是光伏和儲能的共同基座,但尼日利亞光伏數字化需求比儲能更為迫切,主要由于電網不穩定導致超40%人口缺電,分布式光伏成為關鍵解決方案,而數字化技術(如智能監控、無人機巡檢)能顯著提升系統效率、降低運維成本,尤其在環境復雜的地區;相比之下,儲能市場仍處于早期階段,滲透率低且依賴柴油發電機,加上儲能成本高、缺乏峰谷電價機制,數字化應用需求有限。此外,政府政策更偏向支持光伏,且配儲成本高導致現仍以離網光伏為主,進一步削弱了儲能數字化的優先級。但長期來看,隨著光伏裝機增長,儲能(尤其是戶用光儲系統)將逐步普及,未來數字化協同將成為趨勢。
當前,尼日利亞光伏數字化平臺市場呈現三足鼎立格局:國際通用系統、本土初創企業和中資企業的技術輸出。其中,國際通用系統,如SAP、Oracle因未適配本地預付電表和柴油發電機切換等需求而水土不服;本土初創企業,如Lumos、Daystar Power等雖推出輕量級SaaS工具,但功能局限于電表計費且市場覆蓋率不足15%;而中資企業,如華為Fusion Solar、陽光電源iSolar Cloud等技術輸出仍以服務自建電站為主,尚未開放第三方接入。國際巨頭的全球壁壘并未完全轉化為本地化能力,尼日利亞光伏數字化仍面臨從硬件到數據、從政策到市場的系統性挑戰,處于需要本土創新破局的早期階段。
中國企業的機會窗口憑借硬件成本優勢+輕量化SaaS工具(如華為Fusion Solar運維云),可快速搭建本土化平臺生態,規避與Total Energies等國際巨頭在高端數據服務上的直接競爭,聚焦中小分布式場景;國際巨頭的防御壁壘,如Shell的Sun Funder平臺已開始整合非洲光伏資產數據,試圖建立金融化標準,而全產業鏈數字化是防止中國玩家用“硬件低價+數據補貼”1策略蠶食市場的關鍵防線。(注:在光伏儲能行業,“數據補貼”通常指中國企業通過免費或低價提供數字化管理服務,如監控平臺、運維系統、數據分析工具等,來換取用戶的光伏設備采購或運營數據,從而間接補貼硬件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
這種市場割裂狀態凸顯出本地系統化數字解決方案的迫切需求。以下這四大系統構成閉環生態為目前市場空白,包括精準選址保障項目收益→實時監控確保穩定運行→金融平臺解決資金瓶頸→高效供應鏈持續降本,即突破當前發展瓶頸、釋放市場潛力的關鍵基礎設施。
1、 光伏資源評估與選址平臺(資源評估)
尼日利亞光照資源豐富,但缺乏全國性輻照數據,項目選址依賴經驗,導致發電效率差異高達40%(如北部卡諾州與南部拉各斯的實際發電量偏差)。同時政府規劃2025年光伏裝機達1.2GW,但仍需科學評估土地、電網接入條件。因此針對光伏開發商、EPC公司、政府能源部門,可考慮建設系統平臺,集成GIS地圖展現疊加光照數據、土地權屬、電網距離、地形等信息,并支持經濟性測算,根據平準化度電成本推薦最優技術方案,如跟蹤支架vs固定支架。可借鑒南非的Solar GIS平臺,其使光伏電站年發電量提升15%,尼日利亞可復現這一效益。
2、分布式光伏監控與運維平臺(監控運維)
尼日利亞的戶用、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快速增長,但運維效率低,分布式光伏分散且運維依賴人工,故障平均修復時間3-5天,每年損失發電收入超3000萬美元;盜竊和損壞率高,缺乏實時報警系統。因此針對光伏安裝商、微電網運營商、保險公司,可提供一套光伏設備監控系統,支持實時采集逆變器、電池數據,異常報警(如發電量突降20%)。同時支持移動端運維包括派單系統+本地技工GPS調度,實現類似 “滴滴修光伏” 的高效響應模式。此外,還支持防盜集成功能,如通過AI識別夜間組件被拆等異常斷電場景,聯動安保公司及時介入處理。
3、光伏金融與交易平臺(金融交易)
尼日利亞光伏項目融資難,主要是因為金融機構缺乏可信的項目數據支撐,這直接導致當地光伏項目融資利率高達15%以上,遠高于歐洲市場5%的水平,同時按使用付費(PAYG)模式的違約率也超過25%。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希望采用“光伏即服務”(PAAS)模式,避免高額初投資。
因此,針對金融機構、光伏租賃公司、工商業用戶,可考慮建設平臺以應對難題。該平臺可實現多重功能:一是對接融資渠道,鏈接如非洲開發銀行(AfDB)旗下的綠色能源基金般的國際綠電基金、本地銀行和項目方,提供風險評估模型;二是支持碳交易集成,計算光伏項目減排量,對接核證碳標準(VERRA)或本地碳市場;三是支持電費分賬,如“電費分成”模式,由業主支付80%電費,平臺方收20%。
4、光伏供應鏈與本地化服務平臺(供應鏈服務)
尼日利亞光伏組件進口依賴度超90%,其中80%的組件來自中國。但由于受到如《新能源法案》強制產能提升要求等本地化政策的影響,其出現了物流清關效率低下、組件庫存管理混亂等問題。對此,組件廠商、本地分銷商、EPC公司可考慮建設交易平臺支持B2B交易市場,連接中國供應商與本地經銷商,提供關稅、物流實時報價;同時支持庫存優化,預測各州需求——如雨季前備貨儲能電池等,降低滯銷風險;支持本地化服務,匹配隆基組件安裝認證等技術培訓、售后維修團隊。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合規供應鏈體系還能帶動本土組件裝配廠的投資,參考中國企業在埃塞俄比亞的本地化發展模式,進一步推動尼日利亞光伏產業實現升級。
結語
在尼日利亞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光伏儲能市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旺盛的離網電力需求與有力的政策支持為行業描繪出壯闊藍圖。然而,機遇往往與挑戰并存——當前以光儲項目投建為主的業務模式正面臨本地化產能不足的掣肘、融資渠道受限的困擾以及運營效率低下的制約。
破局之道在于擁抱變革:通過構建本土化供應鏈生態、優化全產業鏈管理,在應對政策要求的同時提升運營效能;借助數字化平臺的力量,實現遠程智能運維、創新電費管理和精準用戶征信,從而系統性地突破融資瓶頸、優化運營效率、降低綜合成本。
這是一場關于能源未來的深刻變革,更是一次推動市場規模化發展的創新實踐,終將為尼日利亞點亮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明天。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