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感知中國能源版圖上那抹躍動的“綠意”?
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黑黢黢的煤炭不再只是燃料。從黑到白、從白到彩,一塊煤裂變為一滴油、一根絲、一塊布,“七十二變”走進百姓生活;
放眼甘肅酒泉風電基地,連綿風機揮動巨臂,捕風為電,匯入條條特高壓銀線,晝夜不息向東奔騰,化作璀璨燈火點亮萬家;
漫步安吉余村,昔日的礦山已變青山,太陽能路燈沿道排列,民宿屋頂的光伏板持續蓄能,村民駕駛著新能源汽車穿梭其間,全村的碳排放量與碳吸收量達成平衡;
……
“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已轉變為能源版圖的青綠巨變。
當每一克碳被精準“捕捉”,每一縷光被高效轉化,每一度電被智慧調度,這抹“綠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密度,鋪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路,書寫能源革命的“中國策略”。
看“壓艙石”的蛻變
毛烏素沙地邊緣,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基地(以下簡稱“國能榆林化工”)高塔林立。在這里,地下豐富的煤炭資源,經過精密的煤氣化裝置,正被轉變為一粒粒潔白的聚乙烯顆粒。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基地每年消耗的400萬噸煤炭中僅有100萬噸被用作燃料煤,更多煤炭被轉為化工產品原料,“點煤成金”,邁向高端新材料產業。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但煤炭消費也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
“要提高煤炭作為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為煤炭行業前行指明方向。
從國能榆林化工的轉型發展,得以窺見我國煤炭利用方式和消費模式的根本性轉變。2024年,我國煤炭消費占比下降至53.2%,比2012年下降超過15個百分點。
煤炭產業的綠色變革,不僅體現在利用方式的創新上,更延伸至全生命周期的生態治理中。
望向祖國東部科爾沁草原深處,國家電投霍林河礦區呈現別樣風景——昔日的排土場上,沙棘掛滿紅黃色果實,紅豆草綻放著紅花,與繁茂的牧草相互映襯,生機盎然。
“采一方煤,留一片綠”的理念在這里化為現實。
截至2024年末,霍林河礦區所屬五座露天煤礦實現了生態修復治理率、地表腐殖土利用率100%,水土流失治理率達95%,植被覆蓋度超90%,土壤養分顯著提升。這片重煥生機的土地,正是傳統礦區向綠色家園蛻變的縮影。
視線轉向傳統油氣產區,協同發展的“綠意”同樣蔓延——
8月13日,吉林松原,中國石油吉林油田的廢棄井站場上,技術人員正在調試并網設備,將風電與太陽能發電接入油田電網,直接為生產作業區供電。
這些曾因資源枯竭而閑置的“井站場”,如今變身為“發電站”。現場負責人介紹,眼前這個15萬千瓦風電、光伏自發自用項目,可滿足該油田22%的用電量需求。
油氣開采的另一端,中國石化“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現場。
捕集提純后的二氧化碳,通過管道輸送至勝利油田,利用二氧化碳驅油,在實現碳安全封存的同時,還可提高原油采收率。
“CCUS可以實現石油增產和碳減排雙贏,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開發的新興技術。”勝利油田注汽技術服務中心二氧化碳項目部經理屈龍濤告訴記者,該項目驅油效率可提高25%以上,采收率可提高12%以上。
傳統能源要兜底保障,要增儲上產,更要與新能源協同共進。
“中國策”給出的答案是:老樹發新芽——
在資源富集地穩步實施風光水(儲)一體化、風光火(儲)一體化建設;
在煤礦工業場地、采煤沉陷區、電廠閑置空地、油氣礦區等區域建設新能源發電項目;
通過開發海上風電為油氣平臺提供綠色動力,為傳統能源生產開發、加工轉換提供清潔用能;
探索氫能管道輸送,在傳統加油站、加氣站建設油氣電氫一體化綜合交通能源服務站……
“老樹發新芽”的智慧,不僅在于傳統能源自身的綠色嬗變,更在于其主動為新能源騰挪空間、提供場景,在協同融合中開辟能源體系整體升級的新路徑,讓傳統能源的“穩”與新能源的“進”同頻共振。
看“生力軍”的崛起
“我國風電、光伏等資源豐富,發展新能源潛力巨大。”
“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巨大、供給制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應對這些挑戰,出路就是大力發展新能源。”
“要統籌好新能源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堅持規劃先行、加強頂層設計、搞好統籌兼顧。”
……
習近平總書記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對能源發展形勢進行深刻分析,為我國新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擘畫了藍圖。
如今,行走于祖國大地,從廣袤原野到無垠草原,從城市街巷到綿延海岸,一幅壯闊的綠色能源畫卷躍然眼前——
水電大壩巍峨矗立,將奔騰江河化為清潔能源;風機葉片舒展轉動,光伏板陣鋪向天際,與起伏丘陵、蜿蜒河流相映成趣;綠色建筑在城市間拔地而起,玻璃幕墻與光伏構件融為一體……無處不在的“風光”律動,是我國能源結構發生深刻變革的生動映照。
國家能源局于最新公布的兩組數據足以見得——
一是“雙超”。“繼3月底全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歷史性超過火電后,5月底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首次突破六成。”
二是“倍增”。“今年上半年,風電、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規模較去年同期翻一番。”
新能源實現躍升式發展的背后,離不開我國聯通東西、覆蓋城鄉、安全可靠的電力系統的堅實托舉。
“電力高速”貫通山河——
我國已自主研制全系列特高壓交直流設備并實現大規模應用,代表著國際電力裝備的最高水平,為新型電力系統構建了堅實骨架。
從西部戈壁到東部沿海,一條條特高壓線路如巨龍橫貫東西:
準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以世界屋脊般的電壓等級架起云端長廊,年送電量超600億千瓦時,將西北戈壁的風之絮、光之縷,織成滋潤華東平原的“綠色甘霖”。
滇西北—廣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裹挾著瀾滄江的奔涌與云貴高原的浩蕩,每年可向粵港澳大灣區注入超200億千瓦時清潔動能,似“綠電銀鏈”串聯起山川與灣區。
這些縱橫捭闔的“電力天路”,將西部戈壁的風、高原雪域的光、江河奔涌的電編織成網,每年數以千億千瓦時計的綠電跨區流動,既破解新能源“就地消納難”難題,又為中東部負荷中心注入低碳動能,在供需動態平衡中筑牢新型電力系統的韌性根基。
“綠電航母”海陸并進——
作為我國新能源發展的戰略新高地,風光大基地正以雷霆之勢崛起。
看陸上。庫布齊沙漠的“沙戈荒”風電光伏基地,百萬片光伏板在沙丘間鋪展,數千臺風機在戈壁上挺立。一邊“鎖”黃沙,一邊輸綠能,書寫著“向沙要電”的生態詩篇。
看海上。福建平潭風電場,共建設了11臺海上風電機組,包括目前全球已投產單機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111兆瓦。項目全面投產后,年上網電量3.6億度,每年可替代10.38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8.38萬噸,將為深遠海上風電的開發、運維探索更多可落地、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毛細血管”浸潤城鄉——
新能源發展的“星火”,更在萬千城鄉形成“燎原”之勢。
工業園區里,光伏板成了廠房的“新屋頂”。成都市雙流區特銳德川開電氣工業園內,廠房屋頂1.5萬平方米光伏發電組件,在烈日下閃閃發光。屋頂光伏解決了園區1/3左右用能,降低了白天近一半的尖峰負荷。
城鎮鄉村,“零碳社區”的圖景漸次展開。上海市松江區泰晤士小鎮社區,一款太空漫步健身器引得附近居民圍觀。這臺設備頂部安裝了光伏發電板,踩動踏板,屏幕便會亮起,速度和熱量數據旋即顯示。一旁的休閑長椅,則為居民隨時隨地充電提供便捷。
地下車庫,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化身“移動儲能”。在山東省濟南市魯能領秀城小區地下停車位,業主熟練地將充電槍插入電動汽車接口,指尖輕點手機,充電樁顯示屏上隨即彈出放電提示。從傳統模式下的電力負荷轉為可調節的電力資源,如今普通百姓通過參與車網互動,獲得了向電網售電的新收益。
從大電網的互聯互通到小項目的生態融合,貫穿這跨越式發展的,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鮮明主線。
每一座風電場建設前都要開展生態影響評估,避開候鳥遷徙通道;每一片光伏園都要預留生態廊道,保障動植物棲息;每一條輸電線路都優先采用地下電纜,減少對地表植被的破壞……
這種生態優先的理念貫穿始終,推動新能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和諧共生。
從大基地的“板上發電、板下治沙”,到社區項目的“自發自用、綠電共享”,再到車網互動的“削峰填谷、靈活調節”,新能源不僅重塑能源結構,更深度融入生產生活各個角落,成為驅動綠色發展的核心動能。其崛起不僅是量的倍增,更是發展方式質的躍升,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堅實支撐。
(本報記者王怡、周倜然、趙坤、白宇、邱燕超、馮聰聰、李東海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中國電力報 記者:趙悅婧)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