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速。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472萬輛,全國充電樁總量達1024.4萬臺,同比增長54%。據預測,2025年、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總充電量將分別為1423億千瓦時、3839億千瓦時,將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9%、4.6%。
新能源汽車迅速進入千家萬戶,它的普及會對電網帶來哪些影響呢?
01峰上加峰
大量新能源汽車集中充電會迅速增加電網負荷,特別是晚高峰時段,會導致配電網負荷“峰上加峰”。
02資源浪費
新能源汽車尖峰充電需求日益增長,需要不斷加大配電網增容改造力度,會導致配電網設備平均負載率降低,造成資源浪費。
為了更加有序發展新能源汽車,就需要引入車網互動管理新模式。
車網互動
何為“車網互動”?車網互動是新能源汽車與電網互動的一種模式,主要包括智能有序充電、雙向充放電等,可參與削峰填谷、虛擬電廠、聚合交易等應用場景。
車網互動技術的核心在于電動汽車與電網的雙向互動關系,即當電網負荷偏高時,由電動汽車自身電池存儲的能源向電網反饋電能;當電網負荷偏低時,電動汽車可以存儲電網過剩的發電量,避免造成棄電等浪費情況。
在車網互動模式下,電動汽車相當于一個“移動充電寶”,可隨時參與電網負荷調節。
車網互動技術
車網融合互動的關鍵一環就是車輛的反向充電。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模式是V2G,即Vehicle-to-Grid(車輛到電網),可以理解為是電能在電動汽車和電網之間進行雙向流動。
純電動車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都可以實現V2G。車主在谷電時段從電網購電,當電網電價高時可向電網反向送電,有機會靠售電獲得一定收益。
此外,車網互動的關鍵還在于新能源汽車與電網的連接處——充電樁,新能源汽車通過充換電設施與供電網絡相連,構建新能源汽車與供電網絡的信息流、能量流雙向互動體系。它可有效發揮動力電池作為可控負荷或移動儲能的靈活性調節能力,為新型電力系統高效經濟運行提供重要支撐。
車網互動應用場景
● 當樓宇供電不足時,新能源汽車作為儲能單元,可以優先通過充電設施向所在樓宇供電,從而實現源網荷儲就地平衡。
●當樓宇電力需求得以滿足后,新能源汽車還可以通過充電設施向城市電網其他電力需求方供電。
三方共贏
8月24日晚,重慶首次開展大規模車網互動應用,引導新能源汽車參與錯峰充電、充電樁反向放電、接入虛擬電廠,助力電網削減高峰負荷。
當晚,共有120輛新能源汽車參與V2G規模化反向放電試點應用,放電共持續2小時,累計反向放電1700余千瓦時,可滿足超420戶居民用戶1小時的用電需求。
與此同時,重慶共有7.56萬輛新能源汽車集中在電網負荷谷段時期參與錯峰充電,最多時為用電高峰時段讓出超26萬千瓦負荷。同時,還有88個充電樁通過虛擬電廠模式參與電網削峰,共降低電網高峰負荷近1萬千瓦。
協同升級
要做好車網互動管理,須實現“車、樁、網”環環相扣,推動整個產業鏈協同升級。通過車網互動技術以及政策和價格機制的引導,電網將有機會影響電動汽車用戶的充電行為,從而決定電動汽車的充放電時間,更好地應對用電高峰造成的沖擊,緩解電網壓力。由于良好的車網互動效果需要以一定的穩定性和計劃性為前提,所以社區充電場景具備其他場景無法比擬的優勢。充電設施作為車網互動的重要媒介,將在社區充電網、社區微電網和城市骨干電網之間架起電能互動的橋梁。
同時,我們也需注意,在車輛側,目前動力電池的技術成熟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因為當車網雙向充電成為常態后,會大幅增加動力電池的充放電循環次數,這就存在安全管理和取得的收益及電池衰減造成的損失是否能算好經濟賬的問題。此外,動力電池是按照時間或里程來設置質保條件的,在這種情況下,對動力電池的品質要求必定會更高。
織一張網,連千萬輛車。目前,車網互動技術已經從理論走向實踐,并且在提升電力保供能力、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未來,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將更完善,充電網絡將更智慧,用戶充電將更便捷,車網互動實現“車、樁、網”共贏的局面將更廣闊,新能源汽車將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開得更遠、跑得更暢。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