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德國最大鋼鐵制造商蒂森克虜伯公司(Thyssenkrupp)曾獲得20億歐元(約合21億美元)的政府補貼,用于建造氫能煉鋼爐。這一舉措曾是德國向清潔能源轉型的標志性承諾,然而如今,該計劃已被擱置。
(來源:能源新媒 文/能源雜志)
自2022年底德國政府內閣改組以來,多項關鍵能源轉型項目的資金遭到凍結,主要政黨紛紛將政策重心轉向其他領域。
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曾承諾投入數百億歐元補貼,力爭在2030年之前實現碳排放量削減三分之二的目標。但在全球氣候危機持續加劇的背景下,德國正逐步收縮其氣候行動力度,甚至可能放棄其作為歐盟能源轉型引領者的角色。
隨著美國在特朗普執政期間退出《巴黎協定》,國際社會一度期待德國能填補全球氣候領導力的空缺。但熟悉德國政情的人士指出,這一期待恐難實現。
現任總理朔爾茨領導的社會民主黨與綠黨、自由民主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因預算壓力已難以兌現既有氣候承諾。分析普遍認為,氣候相關資金在2025年大選后或將面臨進一步削減。
當前形勢下,將氣候政策全面納入國家整體戰略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德國政府氣候顧問委員會主席漢斯-馬丁·亨寧(Hans-Martin Henning)強調。
該機構最新報告指出,若想實現2030年氣候目標,德國需在未來七年將減排速度提升至當前的兩倍。與此同時,德國外交部與聯邦情報局聯合發布的年度風險評估報告,首次將氣候危機列為國家安全五大威脅之一。
盡管保守派反對黨與社會民主黨均承諾堅守2045年碳中和目標,但此前在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宮、歐盟能源價格高企以及移民問題激化的多重壓力下,能源轉型已退居德國國內議題的次要地位。
保守派領袖默茨(Friedrich Merz)明確表示將優先增加北約軍費開支,同時嚴格遵守債務剎車財政規則,此舉進一步壓縮了氣候投資的財政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保守派陣營對能源轉型的模糊表態已引發行業擔憂。默茨曾公開質疑風電設備的景觀影響,稱其破壞自然風貌,相關言論遭到可再生能源協會的強烈批評。其近期對綠色鋼鐵時間表的懷疑態度,更讓鋼鐵行業陷入觀望狀態。
隨著2月23日大選臨近,降低能源價格成為各黨派爭奪選民的核心議題,但具體政策路徑仍不明晰。
目前沒有任何方案能說明資金從何而來,智庫Agora Energiewende氣候政策專家朱莉婭·梅茨(Julia Metz)指出。據該機構測算,為實現2030年氣候目標,德國每年需投入930億歐元,“若缺乏政府激勵計劃,碳中和承諾將淪為空中樓閣。
這種政策轉向標志著德國氣候戰略的重大調整。
朔爾茨政府任內,德國曾大力推進能源轉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創歷史新高,全長9000公里的國家氫能管網啟動建設。國際評級機構標普(S&P Global Ratings)更將德國評為西歐氫能應用最成熟國家。然而,原定投資230億歐元的工業脫碳計劃在政府改組后陷入停滯,第二次項目招標至今未見蹤影。
保守派提出的氣候基金重組方案或將導致更多項目夭折。該方案計劃將資金從工業減排項目轉移至居民能源補貼,以緩解歐盟2027年碳關稅政策帶來的成本壓力。
德國工業聯合會警告,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可能重創產業鏈——以綠色供暖行業為例,政府熱泵補貼政策催生的新興市場正面臨資金斷供風險,而保守派主張廢除的化石燃料鍋爐禁令,更讓行業前景雪上加霜。
企業層面的連鎖反應已然顯現。受美國關稅壁壘和潛在對華貿易戰影響,蒂森克虜伯公司宣布其價值20億美元的氫能煉鋼爐將改用天然氣作為過渡燃料。盡管公司宣稱最終仍會轉向氫能,但發言人坦言技術轉型時間表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這種搖擺態度折射出德國工業界的普遍焦慮——當政策支持減弱時,企業更傾向于選擇短期成本更低的傳統技術路徑。
觀察人士指出,德國氣候雄心的收縮或將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作為歐盟經濟引擎,其政策轉向可能導致歐洲碳市場流動性下降,清潔技術研發投資萎縮,甚至影響《歐洲綠色協議》的整體推進。在氣候危機日益迫近的當下,德國的選擇不僅關乎自身轉型,更將重塑全球氣候治理格局。
(本文編譯自彭博,有刪減)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