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圈被兩件事刷屏:一是廣東的朋友在40度高溫下調侃“出門五分鐘流汗兩小時”,二是騰訊剛簽下的長三角數據中心項目,據說建成后每年耗電量夠一個中型城市用一年。這兩個看似無關的場景,恰恰是電力股飆漲的底層邏輯。
國家電網的數據顯示,今年長三角地區空調負荷比往年提前半個月啟動,加上字節跳動、阿里云等大廠瘋狂擴張AI算力中心,單座10萬GPU集群一年就要“吃掉”16億度電——這相當于20萬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有電力公司朋友透露,某頭部云廠商最近一口氣鎖定了三峽能源未來五年的風電供應,生怕下半年電價漲了搶不到電。
機構指出:1、受益煤價大幅下跌,火電一季度業績穩步增長,二三季度進入用電旺季,在煤價維持低位情形下,火電業績有望持續改善,部分企業積極布局風電及熱電聯產等優質資產,遠期成長性可期。2、大水電企業業績穩定向上,在利率下行背景下,股息率仍具備溢價優勢,且分紅率預期穩定。
如果說需求是明面上的熱鬧,政策才是幕后推手。上個月發改委發布的綠證新政,直接把新建數據中心的綠電使用門檻提到80%,這相當于給新能源運營商發了張長期飯票。華能國際山東海上風電項目負責人算過一筆賬:綠證跨省交易放開后,他們每度電能多賺5分錢,一個項目一年多掙2個億。
更狠的是電力市場化改革。7月要落地的《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讓火電企業有了新活法——過去電廠最怕的調峰調頻,現在成了賺錢手藝。華銀電力的財報顯示,一季度靠輔助服務多賺了1.2億,相當于去年全年利潤的三成。有業內人士調侃:“現在電廠值班員盯著電力現貨市場報價的勁頭,比炒股大媽看K線還認真。”
下面是對受益電力公司的整理: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