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與中國建材機械工業協會、天津市硅酸鹽學會、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在京聯合發布3個報告:《中國水泥生產碳減排技術標準體系和碳排放權交易標準體系研究》(以下簡稱《標準體系報告》)、《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的減碳路徑與策略研究》(以下簡稱《混凝土減碳報告》)與《綠色建材政府采購政策建議》(以下簡稱《綠色采購建議》)。研究報告分別從低碳生產標準制定、水泥產品降碳、建材綠色采購等三個方面對水泥行業低碳發展提出了建議。
水泥行業減碳需要低碳生產標準
水泥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水泥行業的碳排放量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3%,水泥行業的減碳既需要從生產端推動燃料和原料替代等低碳生產技術的規?;瘧茫残枰獜南M端推動用低碳水泥產品替代普通產品。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潔清表示,國家“雙碳”戰略實施以來,因總體需求降低以及錯峰生產、能效提升等政策措施的驅動,水泥行業減碳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水泥是應用范圍最廣泛的大宗建筑材料,而且減排難度大,行業減碳仍然任重道遠。
《標準體系報告》從水泥生產端出發,參照工業和信息化部今年4月發布的《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征求意見稿)梳理了現有標準和支撐政策,提出了“中國水泥生產碳減排技術標準體系”框架。
全國圖形符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原研究員張亮表示,減碳是當前大環境下各國的一致需求。標準建設,包括水泥行業的標準,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考慮與國際標準的接軌?!皹藴试陂_始制定之初就要有這種意識,在減碳相關標準的制修訂過程中,要充分吸納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并結合中國國情,制定出高質量的國家標準。”
《標準體系報告》建議,應加快編制原燃料替代、節能降碳、低碳水泥和碳捕集與利用四方面的技術與裝備標準。除已有和在編的標準外,報告建議新編12項標準,為水泥生產的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提供更完整的“工具包”。此外,結合水泥企業試點碳交易市場的情況,研究還提出了水泥行業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的標準體系框架及核心標準清單,包括水泥生產碳排放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價標準,在水泥行業進入碳市場時將有助于提升數據的可信度。
《標準體系報告》提出,“低碳水泥”的概念和評價指標將隨著水泥低碳技術的創新發展不斷提升。水泥碳排放量化指標有助于從消費端辨別和使用低碳水泥和低碳混凝土。因此,報告為定義“低碳水泥”提出了量化指標建議,認為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于今年3月發布的《低碳產品評價技術規范:通用硅酸鹽水泥》(征求意見稿)中的1級限額指標可作為現階段低碳水泥產品標準。
水泥應用端的兩大有效減碳路徑
混凝土是水泥產品的主要應用領域。水泥作為膠凝材料,配以碎砂石為骨料,與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攪拌成混凝土,大量和廣泛用于建筑物和基礎設施建設。混凝土行業的碳排放主要由原材料生產、混凝土生產和產品運輸三部分組成。
中國建筑學會建材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周永祥強調,將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與結構創新應用相結合,充分發揮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優勢,降低混凝土的總體用量。同時,通過混凝土的骨料優化設計與摻合料粉體技術,將單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即水泥熟料用量)降下來,這是目前混凝土應用端降低碳排放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混凝土減碳報告》認為,混凝土需求總量下降帶來的減排效應與材料高效利用是水泥應用端的兩大有效減碳路徑。據中國水泥網水泥研究院預測,未來,混凝土需求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到2030年,混凝土產量將從2022年的約33億立方米降至24億立方米,碳排放量與2022年相比,將減少兩成。到2060年,混凝土的產量預計進一步降至16億立方米,碳排放量將減少近一半。
在材料高效利用方面,《混凝土減碳報告》強調,應注重四項技術,分別是優化混凝土配合比、延長混凝土使用壽命、提高混凝土制品二氧化碳固碳能力和擴大低碳水泥應用。報告提出了不同時期減碳技術發展優先級及碳減排潛力:到2030年,材料高效利用將以優化配合比及延長混凝土使用壽命為主,兩者當年將實現碳減排共計約1.73億噸,占混凝土行業預期碳排放總量的24%。 2060年,上述四項技術碳減排共計約2.27億噸,占當年混凝土行業預期碳排放總量的48%。
周永祥指出,要盡快將水泥的外部環境成本納入水泥價格體系,目前要加快實現水泥行業的碳交易,使得水泥的市場價格體現出必要的、真實的碳交易價格。目前的水泥價格較低,就是沒有包含碳交易價格。較低的水泥價格,不利于水泥的節約化使用,也不利于替代性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
《混凝土減碳報告》建議,應進一步提高混凝土生產端礦物摻合料的使用比例,擴大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在非主體結構中的使用,擴大再生骨料使用范圍。推廣其在道路工程、土方平衡、林業用土及燒結制品等場景大量利用;原材料替代、再生混凝土使用要求應納入“低碳混凝土”評價體系,需在混凝土生產碳排放計算和評價方法中予以明確,以鼓勵和推進相關碳減排技術的應用。此外,報告認為,不應片面追求混凝土的高性能化,應根據混凝土不同應用場景提出混凝土耐久性和使用壽命的新要求。
綠色建材評價體系中應加入材料的低碳屬性指標
《綠色采購建議》在分析南京、杭州、紹興、湖州、青島、佛山等第一批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6個試點城市的實施情況基礎上,建議在綠色建材評價體系中加入材料的低碳屬性指標。目前,與混凝土不同的是,水泥尚未被納入試點城市的政府采購需求文件,而混凝土的碳排放主要來自原材料水泥的隱含碳。如果不對水泥做綠色建材相關方面的要求,混凝土減碳潛力十分有限。因此,報告建議將水泥納入政府采購需求。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處長劉敬疆指出,盡管國際上也有關于綠色建材的相關表述,美國歐盟有綠色建筑,其他國家也有建筑上的綠色的要求,但最準確、完整的綠色建材概念是由中國第一個提出來的。2013年住建部、工信部明確提出了建材的綠色化,即綠色建材?!半S著工作的深入,未來我們將不斷細化指標要求,把碳約束納入我們國家綠色化推進的制度。”
“碳鏈也是價值鏈,碳交易、綠色金融將會給低碳產品帶來機遇?!敝袊鴩鴻z測試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顧問總工程師蔣荃表示,綠色建材增加了減碳的維度,減碳量通過交易,可以給低碳產品賦能,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
北京工業大學副教授劉宇表示,核算準確性是綠色低碳建材遴選公平性的關鍵。碳標簽制度建立是貫通全產業鏈上下游產品之間的碳排放信息共享的有效方式,既可以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交換,也將起到上下游產業信息交換的重要作用。
《綠色采購建議》認為,在水泥行業建立碳標簽使碳排放來源更加透明化,有利于加速行業上下游企業的整體減排。對水泥企業而言,通過碳標簽可以清晰了解水泥碳排放足跡,直觀地獲知水泥的碳排放量信息,從而引導下游企業的市場購買行為,帶動建材行業低碳轉型。報告建議,盡早建立水泥產品碳標簽制度,完善綠色建材混凝土碳排放評價標準體系。碳標簽制度應分四個步驟建設完善,即“確定產品碳排放基準線”“建立碳基準評價標簽”“披露碳得分標簽”和“建立產品碳中和水平標簽”。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