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國家重點低碳技術征集推廣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了開展綠色低碳技術征集推廣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重點方向和保障措施,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內容翔實、措施完善,對加快我國重點領域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促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開展國家重點低碳技術征集推廣意義重大
加強低碳技術推廣應用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并對“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作出明確部署。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加強科技支撐,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
《方案》對標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通過征集、遴選和推廣先進適用的低碳技術,對于增強低碳技術示范效應,提升產業化應用水平,加快培育低碳技術產業的競爭優勢,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創新和應用推廣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有力支撐。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日趨完善,為加大力度支持綠色低碳技術科研攻關,促進綠色低碳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提供了優勢條件。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2016年至2022年,我國綠色低碳技術發明專利授權數量約占全球的三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我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圍繞綠色低碳重點領域持續開展技術攻關,形成產業培育強大勢能營造了良好氛圍。
《方案》作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科技發展領域的重要抓手,聚焦重點低碳技術的挖潛和培育,引導探索低碳發展解決方案和綠色轉型路徑,從而減少資源消耗、減輕環境損害、提高能源效率、促進產業升級,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重要的動力保障。
聚焦重點方向,構建系統全景低碳技術圖譜
《方案》聚焦低碳技術前沿,將系統推進先進適用低碳技術的征集遴選和宣傳推廣工作納入重點工作范圍,重點關注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關鍵領域,聚焦源頭治理、排放監測、儲碳固碳等關鍵環節,充分發揮技術進步對促進經濟社會低碳轉型的帶動效應。同時,《方案》強調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重視部門協同和地方聯動,明確到2025年推廣先進低碳技術、歸納先進經驗、探索轉化推廣路徑的短期目標,也提出到2030年形成系統全景的低碳技術圖譜、完善健全政策和管理機制的長遠目標。
《方案》圍繞多個重點方向開展低碳技術應用推廣,既提出強化能源轉型增效技術、推動清潔能源發展,又關注工業、建筑、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的技術應用推廣;既有增強儲碳固碳技術,促進生態增匯降碳,融合數字賦能技術,提升低碳技術效率,又有發展非二氧化碳減排技術,全面實現減污降碳。
完善保障措施,夯實低碳技術應用推廣工作基礎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需要充分釋放綠色低碳技術力量。《方案》明確了低碳技術推廣的保障措施,并提出了具體要求。
一是加強組織實施工作。《方案》提出生態環境部按年度組織開展低碳技術征集、篩選和評估工作,并組織專家審核征求社會意見。加強部門和地方聯動,形成合力,協同推進,鼓勵地方開展低碳技術推介工作,提倡地方編制本地區低碳技術目錄,進一步推動低碳技術在地方層面的發展和應用。
二是完善管理機制與強化政策支持。《方案》明確在管理機制方面,建立專家庫、優化評審機制、完善指標體系,同時規范評價方法、建立信息庫、推動標準修訂,增強技術的規范標準和信息的及時有效。在政策支持方面,加強政策保障、加大成果轉化支持力度、鼓勵企業申報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鼓勵各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加大對采用目錄內低碳技術融資支持力度,有效引導各單位積極參與低碳技術創新與投資,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三是促進低碳技術推廣宣傳。《方案》指出,應鼓勵示范區、工程項目和城市等廣泛應用低碳技術、舉辦系列活動、深入推進低碳技術應用,增強示范效應。還應持續推動低碳技術展覽等宣傳活動,增強社會對低碳技術的了解和認知。借助各種平臺推介低碳技術,講好“中國故事”,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應充分認識綠色低碳技術發展的重要性,系統謀劃構建綠色低碳技術發展體系和創新路徑,為支撐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力保障。《方案》聚焦能源轉型增效、重點領域降碳、儲碳固碳技術、數字賦能技術和非碳減排技術,提出一系列實施政策與保障措施,將助力我國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充分釋放創新動能、鍛造產業競爭新優勢,推動高標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