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被稱為能力出眾的“捕碳高手”,其固碳量大、效率高、存儲時間長。發展海洋碳匯,提升海洋碳匯能力,是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
青島是山東省首個國家低碳試點城市,海洋碳匯發展具有先發優勢。日前,山東省青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以下簡稱監測中心)在膠州灣區域開展海洋鹽沼碳儲量和碳通量試點監測評估,探索實踐可應用于海洋碳匯監測的技術方法,為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提供有力的監測保障。
為何要開展鹽沼碳匯監測?監測工作如何開展?為此,中國環境報記者采訪了監測中心海洋與生態監測室副主任劉旭東。
開展鹽沼碳匯監測有何意義?
濱海鹽沼濕地也叫“潮汐沼澤”,位于陸地和開放海水或半咸水之間。作為“藍碳”生態系統之一,其碳循環過程也是全球碳循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淤泥和植被是鹽沼碳匯功能實現的關鍵所在。鹽沼地表水呈堿性,且土壤鹽分含量較高,生長著堿蓬、蘆葦、檉柳等植物。
“濱海鹽沼碳匯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物碳封存方式,能夠通過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有效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具有極強的生態固碳能力。客觀準確掌握區域碳匯‘家底’, 對提升海洋碳匯核算的準確性、科學性至關重要。”劉旭東告訴中國環境報記者。
青島膠州灣是山東半島最大的河口海灣型濕地,是我國典型的海灣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濕地資源和重要的生態功能,是研究鹽沼濕地碳匯監測的理想示范區域。
目前,開發海洋碳匯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統一的方法學,其監測標準也不統一。而在全球范圍內,海洋不同區域的生態系統和地理條件不同,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存儲也不同。一些通用的核算方法精細度不夠,誤差較大。膠州灣區域碳匯價值大,以此為研究對象有利于探索更為精準的核算方式。
而這一工作的前提,在于準確、科學的數據支撐。
“鹽沼濕地涉及多種碳循環過程,包括有機質的沉積、植物生長和分解、沉積物的氧化等。這些過程在不同時間和地點表現出巨大的差異性。開展鹽沼碳匯試點監測的目的就是要獲取科學的碳匯數據,我們計劃通過長期開展鹽沼樣地碳儲量監測和生物狀況調查,深化鹽沼碳匯監測技術和進行及相關核算方法的研究,為海岸帶碳匯潛力評估提供本地化參數。”劉旭東說,“掌握鹽沼濕地監測樣方生物碳庫和土壤碳庫的基本情況,為構建適宜于青島本地特點的海洋碳匯監測評估核算體系奠定堅實基礎,挖掘濱海鹽沼濕地的碳匯價值。”
監測工作都干些啥?
海洋碳匯監測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大氣、海洋、生態、化學分析等多個監測領域。
如何發揮主體作用,統籌推進海洋碳匯工作?監測中心抽調13名相關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跨業務室,組建了海洋碳匯專項技術團隊,圍繞綜合協調、大氣監測、遙感監測、調查采樣、實驗分析、報告編制等方面開展具體工作。
“我們借鑒國內外碳匯監測的先進經驗做法,制定了《青島市海洋碳匯監測實施方案》,明確海洋鹽沼碳儲量、碳通量試點監測的預期目標,有效發揮團隊成員的專業特長,共享經驗成果,形成監測合力,確保國家城市海洋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扎實推進。”劉旭東介紹。
“從技術層面來說,監測工作分為采樣、碳含量分析、數據匯總處理3個階段。”劉旭東向記者介紹,“我們目前已經完成前期采樣工作,一共采集了鹽沼濕地監測樣方9個,采集灘涂柱狀樣品27份,有機碳樣本189份,粒度樣本63份,植被生物量樣本54份。”
進行海洋沉積物柱狀樣品分層采集
鹽沼濕地系統復雜,沉積物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而鹽沼中的地上植被以及地下的植物根系也都具有固碳作用,因此要分區域、分類別進行采樣、分析。
“調查工作屬于抽樣調查,我們根據近年來的遙感影像,首先選取最具代表性的一塊試點區域布設了3條斷面,開展現場采樣,后續實驗室分析出每個樣方的碳儲量。”劉旭東進一步解釋道。
小范圍區域采用人工手動采樣,更大范圍怎么辦?當然少不了高科技的加持。
監測中心技術團隊全力構建立體化綜合性海洋碳匯監測體系,通過衛星遙感影像識別技術,確定海洋碳匯試點監測的分區和點位,使用無人機搭載多光譜遙感系統,系統分析鹽沼生態系統植被的類型及覆蓋程度。
“人工采樣獲取點位數據,而無人機獲取面數據,點乘以面就能夠得到整個監測區域的碳儲量數據。”劉旭東說。
“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數據分析預計在明年3月前全部完成。下一步,監測中心將加快推進濱海‘藍碳’監測報告及相關圖件的編制工作,形成一套具有城市特點的系統性‘藍碳’調查監測、評估標準和方法學體系。”劉旭東向記者介紹,“此次調查的植被以堿蓬為主,后續還會嘗試開展大型藻類、蘆葦等其他類型植被的碳匯數據調查,為我國構建系統科學的海洋碳匯制度,積極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提供豐富的基礎數據。”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