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背景
11月4日至11月7日,澳大利亞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對中國進行訪問,并參加于上海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恰逢澳洲總理訪華之際,預示著中澳關系面臨新機遇。中國和澳大利亞都是全球重要的經濟體和政治力量,兩國在多個領域擁有廣泛的合作。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性議題上,中澳兩國也都積極致力于開展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
世界政經科技研究院協同 YSI CHINA, 南澳上海商會,SCA傳媒,中澳青年領袖聯合會,中澳青年聯合會,悉尼大學上海校友會,悉尼大學中國學聯,清華國際青年對話等多方組織,有幸邀請到了中澳兩國的專家學者、業界領袖,共同探討科技創新在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關鍵角色。
世界政經科技研究院希望通過本次活動,進一步深化中澳兩國在科技創新和低碳經濟發展領域的合作,共同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路徑。
我們相信,通過加強交流、增進了解,中澳兩國能夠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實現共同繁榮與發展。
有關專家在會議現場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探討科技創新如何引領低碳未來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議題。我們期待通過這次活動,能夠為中澳兩國的合作注入新的動力。
活動回顧
在會議的開幕式上,31屆大運會開幕式代班播報員汪佳禧先介紹了本次論壇的主題和議程。
1、會議開幕環節
劉教授致辭
由世界政經科技研究院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劉宏松教授致開幕辭。劉宏松老師指出,中澳兩國合作發展源遠流長,未來合作機遇良多。
開幕致辭節選
”自2020年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來,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迅速成為全社會的熱門話題。作為“十四五”的重點工作之一,上自中央部委,下至地方政府,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碳中和目標要落地,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在這方面,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和實施綜合環境保護框架的國家之一。自1974年頒布《環境保護法》以來,澳大利亞已出臺100多項相關法案,在近50年時間里積累了豐富經驗。
自2015年以來,澳大利亞政府推出了多個新能源發展戰略,使其迅速成為去碳化領域的全球領先者。2019年澳大利亞政府宣布《氣候變化解決方案》和由一系列計劃、路線圖、特別聲明和措施辦法構成的《澳大利亞氣候變化戰略》,由此開啟了以技術創新引導低碳發展的戰略行動。根據《澳大利亞的長期減排計劃》,澳大利亞的目標是力爭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為實現這一目標,2020年5月,澳大利亞制定了《技術投資路線圖》,指導澳大利亞和及其面向全球市場的低碳產業技術投資。2021年10月,澳大利亞又推出名為《凈零計劃:澳大利亞之路》的碳中和方案,未來二十年將在低碳技術領域投入200億澳元,撬動800億澳元的私有企業或州政府的投資。2022年,澳大利亞又提高了在《巴黎協定》框架下的減排承諾,明確提出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比2005年水平降低43%,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
在這些環境政策和法規引導下,澳大利亞碳交易和氣候金融實現了長足發展。
在碳交易方面,碳信用額度正在從逐個項目的交易擴大至更大規模的交易,從而更有效率地連接買賣雙方。在氣候金融方面,2012年隸屬于澳大利亞政府的清潔能源金融公司(CEFC)成立,通過投資引導市場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由于資源稟賦的原因,在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比較大。但隨著近年來光伏風電裝機量迅速上升,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在逐步提升。
澳大利亞在可再生能源應用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光伏行業,澳大利亞擁有很強的生產能力,光伏電池板普及率也很高。在風電行業行業,與中國類似,澳大利亞在人口相對密集的區域有著強勁的海岸風,為風力發電提供了絕佳條件。此外,澳大利亞非常注重自然與城市環境。為了更加有效地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出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術。
隨著中澳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中澳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有巨大的合作空間。兩國積累的專業知識和政策經驗,都可以相互借鑒。“
2、專家主旨演講環節
于宏源所長發表演講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公共政策與創新所所長于宏源發表了主旨演講,他強調,科技創新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政策制定與實施是推動低碳轉型的關鍵力量。于教授表示,需要在國際層面加強合作,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共同挑戰。
接下來,劍橋大學環境能源與自然資源管理中心研究員許通博士分享了環境與能源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他從跨學科的角度探討了主要經濟體能源創新資金與政策分析,并強調了科技創新在減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許博士提出,在低碳經濟發展中需要加強跨學科的合作與創新,以推動綠色能源等領域的突破與發展。
朱杰進教授發言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朱杰進從WTO的角度探討了世界銀行氣候融資改革。他指出,國際合作對于解決全球氣候變化等共同挑戰至關重要,需要加強國際政策協調與合作。朱教授強調了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緊密聯系,并呼吁全球共同努力推動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陳鈺什先生發言
New Energy Nexus氣候金融科技特聘專家陳鈺什博士分享了雙軌轉型下的AI+ESG。他表示,金融科技的發展可以推動綠色金融的創新,為低碳項目提供更好的融資支持。
南澳上海商會會長顧雄文先生致辭
夏倩女士進行分享
在聯合單位環節,南澳上海商會理事、副秘書長夏倩女士分享了商會在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實踐經驗和企業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創新探索。夏女士表示,企業社會責任和商業模式創新在低碳轉型中具有重要意義。她介紹了南澳上海商會在推動綠色供應鏈、節能減排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并強調了企業參與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張文俊先生發言
Young Sustainable Impact 中國區負責人張文俊先生分別從青年組織的角度探討了中國青年如何參與可持續發展與創新創業,以及初創企業在實踐中的利用模式或者技術的創新探索。他介紹了YSI China近年來在環保、資源利用等方面所孵化的實踐案例,并強調了青年創新創業者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并推動未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葉子豪先生發言
悉尼大學中國學聯榮譽顧問葉子豪先生分別介紹了悉尼大學校友會與悉尼大學中國學聯的發展狀況。他指出,悉尼大學中國學聯與校友會長期以來致力于推動中澳兩國青年交流與合作發展事宜,期待在未來能夠深度參與兩國可持續發展的事業。
譚亞幸先生發言
在主旨發言環節,MSC咨詢創始人兼CEO、SCA傳媒聯合創始人譚亞幸先生以創新思維為引導,探討了如何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創新理念和實踐案例,展示了商業模式創新在低碳轉型中的巨大潛力。譚先生強調了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跨界合作在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并呼吁更多人關注和參與低碳經濟的實踐中。
最后,在圓桌討論環節,清華國際青年對話秘書處秘書長廖洋女士、科技女性社群SHE REWIRES創始人和社群共建者Jill Tang女士以及自然向善創始人鄭旸捷女士共同探討了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及社會企業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重要性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他們一致認為,技術創新是推動低碳轉型的關鍵驅動力,而商業模式創新和社會企業的興起也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平臺。三位嘉賓就各自領域的實踐經驗進行了分享,并就未來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和機遇展開了深入討論。
活動總結
此次論壇為與會者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科技創新在低碳經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作用的機會。與會專家學者及業界領袖的發言和思想碰撞為論壇帶來了精彩分享,通過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與會者共同探討了科技創新如何引領低碳未來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議題。本次活動以官方視頻號等平臺進行推送,官方直播間獲得200次分享,直播間場觀次數高達3萬余人次。我們期待未來推進更多有價值、有內容的高質量活動,為推動全球低碳經濟的發展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
伙伴單位
上海虹橋萬科中心
虹橋萬科中心是上海萬科打造的首個持有型商業綜合體,位于虹橋國際中央商務核心區(一期)腹地。項目總建筑面積約19.7萬方、7棟商務辦公面積約11萬方、商業面積約1.3萬方。目前項目內擁有28家上市公司,7家世界500強企業,客戶分布以制造業和服務業為主。入駐企業包括:上海萬科、畢馬威、長江商學院、基恩士、鄧白氏、蒂森、三菱、東風汽車、西蒙等。
主辦單位
世界政經科技研究院
Young Sustainable Impact China(YSI China)
協辦單位
南澳上海商會
SCA傳媒
支持單位
中澳青年領袖聯合會(ACYPI)
中澳青年聯合會(ACYA)
悉尼大學上海校友會
悉尼大學中國學聯
清華國際青年對話秘書處(TGYD)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