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內蒙古自治區投資項目在線審批辦事大廳消息,6月16日,內蒙古液態陽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申報的“全球首個億噸級液態陽光綠色甲醇制造項目”撤銷。
圖1 全球首個億噸級綠色甲醇項目撤銷公告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投資項目在線審批辦事大廳
據愛企查顯示,內蒙古液態陽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23年12月22日成立,由吉利旗下浙江醇氫綠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與運達股份、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內蒙古阿拉善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持股,吉利為實際控股股東。
表1內蒙古液態陽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股東結構
來源:愛企查
2024年1月18日,被譽為“全球首個億噸級液態陽光綠色甲醇制造項目”獲備案。該項目總投資185.3億元,計劃建設起止年限為2024年07月至2026年08月。項目一期建成年產綠色低碳甲醇50萬噸示范項目,二期建成年產綠色低碳甲醇500萬噸項目,遠期規劃總體形成年產1億噸綠色低碳甲醇產能。
同年10月27日,內蒙古液態陽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阿拉善年產50萬噸綠色甲醇首期10萬噸示范項目啟動儀式在阿拉善高新區舉行。據了解,該項目為全球首個億噸級液態陽光綠色甲醇制造項目的一部分。
根據合作四方簽訂的協議,各方將共同推進地方甲醇經濟產業及綠色低碳交通建設,聯合打造綠色能源“電-醇”制備應用全產業鏈,建設零碳甲醇重卡燃料生產應用一體化示范基地,并實施“1.2.3.3生態戰略”。
“1.2.3.3生態戰略”,是指醇氫生態科技以車輛推廣為核心,圍繞資本與產品市場雙輪驅動,綠醇制備、甲醇加注、醇電汽車三位一體協同發展,能源開發綠色甲醇三步走的戰略,最終打造萬億級價值的中國特色綠色生態產業鏈。內蒙古液態陽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醇氫生態科技綠色甲醇“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三步:即,從過去的煤制甲醇,到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再到未來以風光電為主的綠色甲醇。
圖2 項目2024年1月18日備案公告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投資項目在線審批辦事大廳
項目采用綠色低碳甲醇制備核心技術,將CO2與H2混合經加壓后一步法合成甲醇,通過在地方大力發展甲醇生態,形成產業聯動發展格局,與上下游企業共同打造綠色甲醇生態體系,實現新能源就地消納和地方綠色低碳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是要把內蒙古阿拉善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
液態陽光能源科技就是以風電光電等完全可再生能源來制備綠色甲醇。立足阿拉善盟當地約13億千瓦風光電資源(可利用資源量超13億千瓦,遠景資源量超30億千瓦),最高可年產2億-3億噸綠色甲醇,如將這些綠色甲醇替代汽柴油作為車用燃料,大約相當于5個大慶油田的石油產量,每年可減少原油進口2億多噸。這個規劃看起來非常宏偉。
這不是吉利第一個‘綠色甲醇’項目,2023年2月22日河南省政府網站就報道了吉利“全球首個十萬噸級綠色甲醇項目”在安陽投產。項目總投資8億元,每年可綜合利用焦爐煤氣3.6億標準立方米,生產甲醇11萬噸,聯產液化天然氣7萬噸,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5.6億元。因為該項目每年可“吃掉”16萬噸二氧化碳,被稱為‘綠色甲醇’。
顯然,采用工業副產氫與二氧化碳合成甲醇在工藝上的障礙要小得多。不過,替代能源的目標是可再生能源制氫再合成甲醇、氨或SAF,或生物質制甲醇、SAF,所以,阿拉善的項目顯然更加貼近碳中和目標。
氫能或氫基能源的規模化發展即是目前全球碳中和的需要,也是可再生能源消納的需要。因為氫能在現有標準體系下的儲運成本及安全管理難度,再加上國際海事組織將綠色甲醇和綠氨列入船舶替代燃料,于是綠色甲醇作為綠氫載體的清潔燃料便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不過,液態陽光項目涉及電-氫-化工耦合,目前全球尚沒有達到設計產能的項目,需要通過示范項目優化工藝和系統,盡管該項目對建成時間(2024年7月-2026年8月)內完成的進度模糊(一期?二期?遠期?),但兩年之內完成哪怕是小規模連續生產也需要克服諸多未知的發生,更不用說‘全球首個’億噸級綠甲了,這一單個項目超過全國產量(2024年中國甲醇產量達9182.2萬噸)的目標是否經過論證都存疑,執行的可能性實在太小了。
在能源體系重構的今天,任何理論上有支撐的低碳能源替代方案都值得探索,但任何時候創新都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動不動就對非成熟技術提出‘全球首個’或‘規模最大’更容易給起步階段的產業帶來挫折感。
只要有市場,中國制造從來都不缺產能和規模。目前氫能或氫基能源最需要的不是大項目和尖端技術,而是可以復制的產業化流程和經驗。我們沒有必要在產業發展初期對沒有驗證的技術和工藝拉大旗扯虎皮,而是需要腳踏實地的探索。
6月5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關于組織開展能源領域氫能試點工作的通知》,通過重點項目探索氫能的運行經驗,我們期待下一步氫能和氫基能源在保持熱情的同時可以回歸理性,尊重經濟規律和科學原理。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