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系統化、高效化、智能化新型能源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
我國能源發展面臨需求壓力巨大、供給制約較多以及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在此形勢下,大力發展新能源成為破局并推動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出路。全國兩會期間,中能傳媒記者就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等問題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委員會委員,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
中能傳媒:截至2024年底,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合計14.1億千瓦,已占總裝機的42%。隨著新能源規模和比例的持續提升,您認為當前的關鍵任務是什么?
宋海良:我認為,當前迫切需要加快建立更加系統化、高效化、智能化的新型能源體系。這對于支撐新能源高效可持續發展,夯實新能源產業優勢,培育發展綠色新質生產力至關重要。
首先,要加快建立高效化智能化新型能源供給體系。目前風光發電占比遠低于裝機占比。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多元化開發利用和多品種耦合發展,提升新能源開發利用集約化規模與效率,以此減少對進口油氣的依賴,保障能源安全。
其次,要加快形成高效化智能化新型能源消費體系。我國終端能源消費中電能約占28%、熱能約占7%,其他主要是化石能源。像冶金、化工、航空等領域,電能替代難大,這便需要我們統籌推進電能替代、綠色燃料和原料替代,以實現能源消費深度脫碳。
再者,要加快破解能源系統調節能力不足的突出問題。“十五五”期間全國風光裝機將超過最大用電負荷,我們亟需在充分挖掘存量調節資源潛力的同時,加快布局系統化綜合化的儲能系統,并有效應對和緩解供需空間逆向分布進一步加劇的問題。
最后,要加快構建完備的高效化智能化新能源產業鏈。我國風電、光伏產業鏈全球領先,但綠色氫氨醇等新能源多元一體化轉化利用技術有待突破,且總體產業規模有限。因此,需要加快產業化規模化發展與布局,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引擎。
中能傳媒:您認為該如何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呢?
宋海良:加快構建系統化、高效化、智能化新型能源體系,以更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以從供給端、消費端、布局端、技術端、機制端“五端”發力。
在供給端,要推動多元綠色供給。在風光資源豐富地區,統籌發展新能源發電、供熱和制氫(氨、甲醇、航油),促進電、熱、氫等多品種系統化耦合利用。圍繞“制備—儲存—輸送—應用”,盡快構建打造綠色氫氨醇油全產業鏈的有效政策、機制與路徑,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綜合儲能,實現多輪驅動系統化、高效化、智能化的綠色能源供給。
在消費端,要促進多元綠色替代。推進重點耗能行業領域能源梯級利用和耦合利用,實施綠色能源替代(包括綠電、綠色氫氨醇油)、綠色原料替代行動。例如,在化工行業推進綠氫替代灰氫,在鋼鐵行業提高短流程煉鋼比例和綠電比例,在交通運輸行業通過系統的綠色交能融合進行綠色燃料替代成品油等。
在布局端,要引導空間格局優化。合力推動能源密集型產業向西部新能源富集地區轉移,擴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本地自用規模,鼓勵“能源+產業”融合發展,推廣低(零)碳園區、算電協同、交能融合等綠色供用能新模式與新場景,促進新能源就近轉化利用。
在技術端,要實施科技創新突破。加大對能源科技創新的要素投入保障,推動建設高能級新能源催化轉化科技創新平臺,全力突破儲熱(冷)、壓縮空氣儲能、重力儲能、儲氫、氫燃料電池等關鍵核心技術,鼓勵開展一批新能源多元轉化利用試點示范項目,引領和帶動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規模化系統化與快速應用。
在機制端,要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將新能源多元轉化利用納入有關重大規劃和“雙碳”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智能微電網等項目管理、調度運行和市場交易機制,健全促進綠色能源消費的激勵和考核制度,引導用能單位多元化利用綠色能源。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