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新型儲能發展勢頭強勁,西北地區成為主力軍。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約為“十三五”末的20倍,達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其中,西北地區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占全國的25.4%,僅次于華北地區,居全國第二位。
西北地區新型儲能發展迅速
我國西北地區地域廣袤,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是國家規劃中明確的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對儲能有重大的需求。得益于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西北地區新型儲能隨著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的大力開發建設而迅速發展。
新疆發展新型儲能優勢和潛力顯著。據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消息,2024年1~11月,新疆新型儲能并網裝機容量達817.5萬千瓦/2813.2萬千瓦時。2024年新疆有超20個儲能項目獲得進展,涵蓋磷酸鐵鋰、飛輪儲能、壓縮空氣儲能、混合技術儲能等,且規模較大,多為4小時以上的長時儲能項目。據不完全統計,新疆計劃建設儲能項目總規模超28吉瓦時。
作為我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寧夏迅速崛起成為國內新型儲能建設的熱土。數據顯示,2024年寧夏新增新型儲能電站20座,累計并網新型儲能電站47座、裝機規模達471.9萬千瓦/944.1萬千瓦時,全國排名第五。
甘肅新型儲能發展令人矚目。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公布的消息顯示,隨著民勤景肅一期15兆瓦/60兆瓦時儲能電站投運,甘肅新型儲能累計裝機容量突破450萬千瓦。
此外,青海、陜西儲能產業發展也駛入“快車道”。青海省能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青海已建成儲能電站26座,總裝機超200萬千瓦,新增儲能達150萬千瓦,同比增長300%。2024年12月,陜西省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印發陜西省可再生能源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的通知》,提出要在陜北、渭北等可再生能源富集區域布局一批新型儲能電站。到2026年,陜西新型儲能裝機達到200萬千瓦以上。
諸多發展問題待解
西北盡管已成為全國儲能發展速度靠前的地區,但仍不可避免存在諸多發展難題。
2024年9月,中國能源研究會雙碳產業合作分會發布的《促進西北新能源高比例發展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儲能發展和電力跨省跨區交易機制研究》(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西北地區儲能發展面臨利用率不足、成本疏導不暢、商業模式不明、市場化程度低等問題。
這些問題覆蓋面廣,可以說幾乎是全國儲能行業發展共同面臨的問題。記者梳理發現,《報告》給出了幾個具體問題以及相應建議,較為具有針對性,值得探究。
——西北地區峰谷價差較小,較難支撐儲能獲利。
儲能的核心問題仍是成本疏導問題。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數據,2024年11月全國電網代購電電價峰谷價差中,有21個省區的最大峰谷價差超過0.6元/千瓦時,而西北地區最大峰谷價差均低于0.6元/千瓦時,較難支撐其獲利。
因此,拉大峰谷分時電價價差是疏導用戶側儲能成本的重要方式?!秷蟾妗方ㄗh繼續優化峰谷電價機制,出臺尖峰電價機制,充分發揮電價信號作用,引導用戶側合理配置儲能,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西北五省區僅新疆明確儲能容量租賃價格和期限。
西北地區較為普遍的“新能源+儲能”項目通過容量租賃的商業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儲能的利用效率,還能夠為雙方提供穩定的收益保障。
根據國網西北分部數據,2023年西北地區容量租賃區間單價在230元/千瓦·年到280元/千瓦·年之間,租賃時長則在6個月到3年不等。西北五省區中,僅新疆明確了儲能容量租賃價格和期限,其余省份的標準有待明確。
——調峰輔助服務市場門檻不低,分布式儲能難達市場準入資格。
對比西北五省區新型儲能參與調峰輔助服務市場的規定,入市門檻普遍為不小于1萬千瓦/2萬千瓦時或者0.5萬千瓦/1萬千瓦時,而單獨調控模式下將極大提升電網調度或市場出清的復雜度,難以直接為電網提供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目前,分布式儲能難以達到各類市場的準入門檻,無法入市。
因此,目前亟須拓展分布式儲能入市渠道,通過大規模分散小微主體聚合,充分挖掘分布式儲能調峰潛力。
——增強儲能在西北各省區間互濟作用,亦能提升儲能收益。
在西北五省區中,增強儲能在省區間互濟中的作用亦能起到提升儲能收益的作用。以寧夏為例,盡管當地新能源裝機容量相對較小,棄電率較低,對于儲能服務的需求有限,致使儲能設施出現閑置的情況。
寧夏等地區的儲能設施可以通過參與西北五省區乃至更廣區域內的電力交易,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這種跨省跨區的交易模式不僅能夠提升儲能設施的經濟效益,還有助于平衡區域間電力供需,提高整個電力系統的運行效率。
——共享儲能可減輕新能源自建儲能成本負擔,同時為電網側儲能拓寬收益渠道。
共享儲能是以電網為紐帶,允許電網側儲能通過容量租賃等方式,將部分閑置容量轉交發電側集中式新能源使用,在助力新能源滿足強制配儲政策要求的同時,減輕新能源自建儲能的成本負擔,同時為電網側儲能拓寬收益渠道?;诖?,共享儲能的收益渠道可拓寬至多個方面:一是容量租賃模式,將儲能容量租賃給新能源場站,獲取租金;二是通過提供輔助服務(調峰、調頻等)獲取相關收益,甚至可以參與深度調峰服務;三是在電力現貨市場、容量電價補償等機制開展后,通過峰谷套利、獲取補償等方式獲利。
西北地區新能源與儲能融合發展新思路,對于服務我國西部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報告》為西北地區儲能發展提出“初期靠補償、遠期靠市場、創新儲能商業模式”的方案。初期,應通過區別調用、完善補償標準、拉大峰谷價差等方式,探索完善發電側、電網側與用戶側儲能的補償機制。遠期,應推動儲能通過參與電能量、輔助服務、容量等市場,形成多維度收益結構,同時增加儲能參與跨省區交易的自由度,在拓寬儲能收益空間的同時,借助儲能增強省間互濟能力。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