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建全民終身學習生態、服務教育強國戰略的進程中,如何突破代際邊界,激活全齡段氣候行動合力?東西方智慧碰撞如何催生全球氣候變化教育新范式,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架起韌性橋梁?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救助兒童會等國際機構及英國、韓國、泰國、日本、岡比亞、南非等國家的知名學者和中國專家齊聚上海,共繪代際共學賦能氣候治理的創新圖譜。
4月25日,上海氣候周氣候變化教育論壇暨2025年代際學習國際研討會在華東師范大學隆重召開。本次會議匯聚了11位國際知名學者、15位國內一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最新成果,通過專題匯報與研討,系統呈現代際氣候變化教育的全球智慧與中國行動。來自代際教育、氣候變化教育及終身教育領域的工作者、一線校長與教師、教育行政部門領導、科研機構學者及教育傳媒專家等近200人現場參會,八千余人觀看在線直播。
開幕式上,由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李政濤、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學校工作部部長史國鵬以及上海氣候周執委會主任鄒榮發表致辭。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李家成主持了開幕式。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政濤在致辭中回顧了華東師范大學在氣候教育領域的實踐成果:過去一年來,學校系統梳理了近40個創新案例,連續舉辦第三屆、第四屆“學校家庭社會協同開展氣候變化教育研討會”,出版《氣候變化教育的中國行動(第一輯)》,并創新性發布全球首個《氣候變化教育指導綱要》老年教育版與校企合作版,有效激活了老年群體的生態智慧,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李政濤特別強調,華東師范大學開創的“一老一小”代際學習模式,通過知識對流彌合代際認知差異,以情感共鳴喚醒跨世代責任擔當,為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氣候教育體系提供了重要支點,展現了中國特色氣候變化教育方案的創新價值。
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教育室學校工作部部長史國鵬在致辭中強調,氣候變化已從未來危機變為現實威脅。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6%的經濟增長,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最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最大的國家。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十分關心以青少年為核心的中國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通過"美境行動"29年的持續實踐,700余所國際生態學校的建設,并將水科技發明比賽納入教育部白名單,目前生態環境部已在全國范圍內培養了大批的環保先鋒,搭建了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環境教育交流平臺。
上海氣候周執委會聯席主任鄒榮在致辭中表示,本次氣候周涵蓋了60余場會議,全球大概有30多個國家正在參加2025年上海氣候周。鄒榮舉例介紹了上海氣候周正在構建的相關生態項目:一是由上海氣候周與羅克韋爾自動化倡議發起的"氣候燈塔",目前已攜手臨港集團、萬物梁行、霍尼韋爾、默克中國、友達數位等多家行業領軍企業參與,共同推動綠色市場的發展,2024年已創造了顯著的綠色市場價值;二是上海氣候周將與倫敦、紐約、巴黎等氣候周和氣候組織聯動“氣候周四季機制”(Climate Week 4 Seasons),進一步加強全球氣候行動的協同效應;三是融入東方智慧的"氣候公園"標準體系框架,擬計劃將生態環境、教育文化等多元指標有機結合。最后,他以“萬物皆有裂痕,那就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呼吁以中國行動優化全球氣候治理范式,以亞洲聲音凝聚發展中力量。
會議進入專題報告環節,專題報告Ⅰ由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職成所副教授、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ESD項目首席研究員朱敏主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氣候變化教育辦公室執行主任David Wilgenbus教授在主旨報告中援引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數據并指出,氣候變化內容在課程中的整合率極低,并且只有極少數教師具備氣候教育相關的教學能力。這一現狀導致70%的青少年無法正確解釋氣候變化現象并產生了生態焦慮(eco-anxiety)。而研究表明,有效的氣候變化教育能夠顯著提升學生及其家庭的知識水平與行動意愿,并產生代際學習效應。最后他指出,氣候變化教育需要系統性的支持,學生、教師、科學家、教育系統以及公民社會都需做出努力。
韓國慶南大學教育學系名譽教授申美湜教授首先談到了代際教育在韓國開展的困境,并以韓國統營市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區域專業知識中心為例,介紹了可持續發展教育,解析青少年與老人共建溝通平臺、共解環境問題的實踐路徑,強調“互為主體”的核心邏輯。
岡比亞社區環境與發展平臺項目助理Mariama sonko分享了該國紅樹林修復的創新實踐。作為基層主導的生態修復項目,該平臺通過代際合作模式,已成功組織當地村民種植超過300萬株紅樹林幼苗,恢復了31,000名居民賴以生存的濕地生態系統。項目特別關注婦女和青年群體,不僅改善了稻農和漁民的生計,更通過社區自主管理機制,將小型生態行動轉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示范案例。
泰國那黎宣大學建筑、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Witiya Pittungnapoo系統闡釋了泰國如何通過生物-循環-綠色(BCG)經濟模型推動可持續手工藝創新。報告提供了泰國素可泰與彭世洛府豐富的實踐案例,特別呼吁加強代際知識傳遞,通過資深工匠與學生在傳統建筑設計項目上的合作,激活本土智慧與現代創新的融合。
江蘇省常州市龍虎塘實驗小學校長顧惠芬,德育主任錢雨寧,德育副主任黃鵲圍繞“共學互學”視閾下“教聯體”推動代際氣候變化教育創新的主題作了專題報告。報告聚焦“一老一小”代際群體,探討如何依托“教聯體”構建“共學互學”協同機制,推動氣候變化教育在實踐層面的深化。報告強調在終身教育理念指引下,代際共學不僅有助于氣候治理理念的傳播,更在生態價值共建中展現出獨特的教育意義與社會功能。
專題報告Ⅱ環節由上海市金山區前京小學校長、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兼職研究員錢歡欣主持。
英國諾丁漢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徐玉煒從4-8歲兒童對氣候變化的獨特視角切入,介紹其團隊是如何通過設計圖片對話、玩偶敘事及繪本共讀的活動,挖掘兒童未被傾聽的有關氣候變化的認識和理解。徐教授強調,家長作為研究伙伴可有效降低兒童表達的壓力,而可視化工具如繪本等,能激發跨代知識流動。
日本聯合國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所顧問NafissaInsebayeva指出當前氣候教育存在認知學習與行動實踐脫節的挑戰。她基于文獻梳理與對全球28個區域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成員的小組訪談發現,有效的行動導向教學法需具備三大要素:真實問題導向的學習設計、深度社區參與機制,以及學習者主體性的充分體現。
國際救助兒童會全球教育顧問Kamal Gaur在視頻報告中指出,國際救助兒童會正在通過建設綠色學校與生態友好型學校、實施氣候韌性教育計劃、促進兒童參與減災工作等途徑,為南半球國家實現教育公平與氣候適應雙目標貢獻可行范式。此外,國際救助兒童會還在全球范圍內支持青年主導的氣候運動,發展了適應氣候的幼兒保育和發展(ECCD)系統思考方法。
上海市浦東新區南匯新城鎮社區(老年)學校校長李秋菊與上海交通大學中英國際低碳學院項目主管王瑩聯合聯合開展了基于南匯新城社區可持續發展教育特色項目的案例研究,探討了以家庭“一老一小”代際共學在氣候變化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問題。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氣候與環境團隊負責人Mainak Chatterjee聯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項目官員孫輝在會上介紹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正在積極構建包含氣候適應性校園建設、課程體系改革和學生行動賦能三位一體的氣候智慧學校。聯合國兒基會將聯合生態環境部和華東師范大學,計劃于2025年發布《氣候智慧學校建設指導手冊》與配套的教學工具包,并開展教師培訓與專家研討會,通過教師培訓和政策倡導推動規?;瘧?,為保障兒童氣候權利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在成果發布環節,李家成院長代表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發布了近期兩大標志性研究成果:《氣候變化教育的中國行動:聚焦學校與企業合作(漢英雙語·第二輯)》的入選案例以及《氣候變化教育指導綱要(代際學習版)》,同時,“以氣候變化教育促進三教統籌”研究聯合體宣布正式成立。這批成果的集中發布,鞏固完善了在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在氣候變化教育領域已形成的理論引領、實踐創新、機制突破、國際對話的立體化發展格局,以立體多維的多種形式輻射全國,對話國際。
繼研究院于2024年12月在第六屆全球學習型城市大會上發布了《氣候變化教育的中國行動(漢英雙語·第一輯)》之后,《氣候變化教育的中國行動:聚焦學校與企業合作(漢英雙語·第二輯)》特別強調了校企合作在開展氣候變化教育方面的作用,收錄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如在合作機制板塊,由佛山市禪城區文華小學何粵嫦團隊研發的“四重奏”共育機制、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實驗小學付蓉團隊探索的能源革命雙向轉化機制等七種典型模式,為校企合作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在課程開發方面,呈現了從小學到老年教育的全齡段實踐案例,如上海市金山區前京小學王文濤團隊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融合探索、深圳市南山區蛇口學校林建芬團隊的溫室大棚智能種植項目、上海市浦東新區南匯新城鎮社區(老年)學校李秋菊團隊構建的鎮域老年氣候變化教育課程體系等十個典型案例,充分展現了學科交叉與終身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創新實踐?;顒娱_展部分收錄的十一個特色案例,包括為“上海眉眼蝶”構建棲息地的生態行動、“四水行動”節水教育等,生動詮釋了氣候變化教育的多元實施路徑。
氣候變化教育指導綱要:(代際學習版)由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聯合全國氣候變化教育研究聯盟正式發布。該綱要創新性地提出以祖輩與孫輩為主體,通過代際交互、代際協同、代際輻射三大路徑,系統構建包含氣候認知、氣候技能、氣候行動和氣候倫理四大模塊的教育體系。綱要特別強調要發揮老年群體的傳統生態智慧和青少年的創新實踐能力優勢,在互學共融、在地行動、情感聯結和健康永續四大原則指導下,推動氣候變化教育融入家庭、學校和社區,為建設學習型社會和應對老齡化挑戰提供了創新性的教育解決方案。這是繼《氣候變化教育指導綱要》、《氣候變化教育指導綱要(校企合作版)》、《氣候變化教育指導綱要(老年教育版)》之后的新發展,標志著該研究正逐漸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框架。
會上宣布成立的以氣候變化教育促進三教統籌"研究聯合體由華東師范大學牽頭,匯聚了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基礎教育機構和行政部門等多元主體,包括上海交通大學中英國際低碳學院、東營職業學院、哈爾濱市衛生學校、上海市金山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實驗小學、北京市順義區社區教育中心、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教育局等單位,構建起了跨區域、跨學段的研究網絡。聯合體將以氣候變化教育為軸心,共同推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協同發展。
下午的論壇中,嘉賓與參會者依然熱情不減,海外專家與征文作者共同展現了一場代際變化教育與氣候變化教育的學術盛宴。專題報告Ⅲ環節由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環境化教育與氣候變化教育的學術盛宴。學系系主任、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張勇主持
南非德班市市政學習研究所首席政策分析師兼項目經理Colin Pilay博士聚焦南非德班實踐案例,并指出氣候變化教育要直面代際合作五大挑戰——溝通障礙、權力動態差異、資源限制等,并提出七項破局策略:導師制、社區共學、技術橋梁、口述歷史、跨代課堂、藝術合作及健康項目。
韓國公州大學環境教育系教授李在永強調需突破傳統環境教育范式,并提出了“行星意識”的教育框架,倡導通過課程重構與社區聯動等途徑,培養具有全球生態責任感的“地球生態公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巴黎氣候變化教育辦公室國際關系與傳播經理DiianSadadou在會上重點介紹了ALEC(拉丁美洲氣候教育聯盟)項目。ALEC項目創新性地提出"科學認知-情感連接-實踐行動"(Heart-Head-Hand)的三維教育模式,克服了拉美地區普遍存在氣候教育概念混淆、教學資源匱乏、教師能力不足等核心問題。該項目五年來通過開發100余套本土化教學資源、培訓6000名教師,成功幫助拉美地區40萬學生提升氣候素養,并推動800余個社區氣候行動項目落地,為發展中國家氣候教育提供了可復制的成功范例。
來自佛山市禪城區鎮安小學的龍輝云、曾敏潔團隊積極探索水鄉學校在地化開展低碳生活與水資源保護教育的創新模式,設計并實施了圍繞“代際共學”的氣候變化教育項目。該項目以祖孫協作的形式,融合傳統生態智慧與現代環??萍迹苿涌绱鷮υ捙c知識共建。
浙江省武義縣熟溪小學教師藍美琴以“銀芽氣候課堂”項目為實踐載體,依托茶文化橋接代際智慧,構建起“傳統生態智慧-現代科技融合-氣候行動轉化”的教育模式。
上海市浦東新區新場實驗中學教師施一凡以新場鎮東城社區為實踐場域,聚焦“代際學習課堂”建構,其匯報圍繞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社區參與式氣候治理展開的創新模式,探索了應對氣候變化與人口老齡化雙重挑戰的教育路徑。
來自上海青浦區世外幼兒園的代際學習項目組的程依華老師以“雷雨天氣探索之旅”為例,設計并實施了面向幼兒的代際氣候變化教育項目。項目以科學探究為核心,通過構建祖孫共學的互動模式,促進幼兒與祖輩之間的雙向學習與情感聯結。
專題報告Ⅳ環節,由江蘇省常州市龍虎塘實驗小學校長,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兼職研究員顧惠芬主持。
上海市綠色光年環保服務中心項目運營孫曉首匯報了研究團隊通過全國性桌面調研,總結了中國社區氣候變化教育的在地實踐特征,提出融合技術創新與文化傳承的“中國范式”,并強調代際教育在非正式教育場景中的獨特價值與推廣潛力。
上海市奉賢區育秀中學教師李常妍依托“上海之魚”生態場景,設計并開展了跨代際氣候變化教育活動。她開展項目以多學科融合為基礎,結合隔代互動的實踐方式,探索了青少年環保意識培育路徑。
上海市金山區前京小學陳莎莎老師探索了代際共學模式下二十四節氣與校園菜園的融合實踐,構建“氣候智慧菜園”實踐模型,提出該模式在提升學生生態認知和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中的創新價值,并分析了代際知識傳遞與資源整合的實踐挑戰及應對策略。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楊懿凝立足中國思想傳統的學術研究重構了代際氣候變化教育理論,提出“天人共時”本體論框架和"知行相契"代際學習機制,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了兼具中華文明基因與現代實踐智慧的中國范式。
漢口學院音樂學院張夢潔老師在匯報中提出構建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為紐帶、社區為支撐的跨代教育共同體的系統化發展路徑,進一步描摹了全齡段終身學習體系的制度化建構、多元主體協同網絡的生態化發展,以及技術技能與本土文化的雙向融合等多維未來圖景。
最后的專家點評環節,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李家成院長邀請三位專家對全天會議進行總結。北京市順義區社區教育中心主任李建軍引用順義區社區教育中心在推動家校社工作的“共謀、共建、共享、共生”理念,特別強調了全機構協同方法在氣候變化教育中的關鍵作用,分享了順義區在推動代際學習方面的創新做法;上海市氣象學會秘書長李保清以"情懷、擔當、專業"三個關鍵詞概括了氣候變化教育的核心要素,并介紹了上海氣象局在校園氣象科普方面的成就;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環境學系主任張勇則從科學教育視角,指出氣候變化教育還面臨著培養學生面對模糊性并應對其后焦慮的挑戰。三位專家的精彩點評既有理論高度,又具實踐指導意義,為本次論壇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本屆論壇聚焦代際公平與教育正義,探索以代際知識共享、老少情感共鳴、隔代行動開展而重構氣候教育生態,深化了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議程,推動了東西方智慧互鑒。與會者也反映,氣候變化作為普遍性挑戰,其解決方案植根于跨代知識傳遞與合作,通過教育的橋梁打破代際的壁壘,構建共生學習網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轉型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綠色轉型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協同推進民生福祉改善和氣候治理,統籌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等多重目標。本次會議正是用東西智慧碰撞的火花點燃氣候教育的星火,用代際對話的聲浪回應民生福祉的呼喚,充分展現了中國在教育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先行探索,更是通過東西方經驗互鑒,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注入教育動能。從上海到世界,中國正以教育之力架起代際共學的韌性橋梁,讓每個年齡段的行動者都成為綠色未來的守護者。
展望未來,上海氣候周將繼續攜手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等生態伙伴,持續探索如何通過氣候變化教育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我們將以代際學習和全民終身學習為推動力,共同構建一個清潔、美麗、可持續的世界,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教育方案。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