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的浪潮并未讓所有能源企業歡欣鼓舞,相反,替代意味著挑戰。傳統能源企業面臨堅守與轉型的兩難抉擇。
據報道,歐洲石油公司大幅縮減了可再生能源支出,并增加上游油氣投資;美國石油公司則持續聚焦傳統能源業務,加速拓展核心產區及前沿區域。bp、殼牌、道達爾能源等歐洲油氣公司已紛紛削減可再生能源支出,重新將發展重心置于擴充油氣儲備的計劃。他們認識到,可再生能源的利潤率和股東回報率遠低于傳統油氣能源。
一、歐洲石油公司削減新能源開支,重返油氣市場
在2020年前后,歐洲石油巨頭如Equinor和BP等曾承諾逐步削減化石燃料產量,并投入巨資布局低碳能源。然而,由于能源轉型速度不及預期,以及上游資本開支的下降,這些公司面臨了能源短缺的挑戰。近兩年以來,在承諾逐步擺脫化石燃料后,油氣企業的優先事項發生了重大轉變,全球主要石油公司正重新轉向油氣勘探領域。傳統能源企業轉型進程放緩、傳統能源利潤依然強勁等因素,正推動油氣企業重新制定勘探戰略。
殼牌首席執行官瓦埃爾·薩萬表示,盡快削減全球油氣產量是“危險且不負責任的”。該公司將繼續在墨西哥灣、馬來西亞、阿曼等成熟區域推進勘探計劃,并拓展納米比亞等新興產區。薩萬透露,過去一段時間由于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公司的勘探成果并未達到預期,但未來的6~12個月內,殼牌將開啟對多個前景良好的油井的鉆探工作。
BP今年2月也宣布了重大戰略調整計劃,將上游油氣投資提高至每年100億美元,并削減50億美元的清潔能源支出。BP預計,到2030年,油氣產量將增至230萬~250萬桶油當量/日,并計劃2027年前啟動10個新的大型項目。今年二季度,BP已啟動5個新項目,批準4個新項目,并取得10項勘探發現,其中巴西近海Bumerangue區塊的重大發現,是該公司25年來最大的勘探成果。
道達爾能源首席執行官潘彥磊表示,二季度,通過在墨西哥灣、馬來西亞、印尼和阿爾及利亞獲得勘探許可,公司進一步擴充了勘探組合。
二、美國企業始終堅守油氣市場
在歐洲油氣企業推進綠色轉型的幾年中,美國能源企業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等始終未大幅轉向可再生能源,而是持續加碼油氣勘探并擴大油氣核心區布局。兩家公司積極擴大在二疊紀盆地、圭亞那等核心產區的布局,并推進蘇里南、納米比亞、埃及等前沿區域的勘探活動。
此前一段時間,雪佛龍的儲量替代率持續下降,油氣儲量更是達到了十年來的最低水平。雪佛龍首席執行官邁克·沃思表示,公司正調整勘探計劃,以實現資產組合的平衡與多元化。該公司副董事長馬克·尼爾森表示,公司計劃年內在蘇里南、納米比亞和埃及鉆探新井。近期,雪佛龍完成了對美國赫斯公司的收購,獲得圭亞那斯塔布魯克區塊30%的權益,該區塊目前日產量已超過66萬桶。
埃克森美孚除繼續聚焦二疊紀盆地和圭亞那項目外,還在推進利比亞的勘探協議,并計劃重返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近海。
三、歐美傳統能源企業轉型難的三個原因
我分析歐美能源企業調整投資方向的原因不是簡單的市場“蹺蹺板”原理(因為前幾年的資本開支不足導致油氣行業產業鏈“供給”不足),從經濟規律上看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持續經營的企業擅長漸進式技術創新,顛覆性變革一般來自外力。產業轉型升級并非企業主動轉型的直接原因,即便傳統企業掌握了新技術,他們往往不愿意用新技術替代原有產品,因為這可能破壞現有的供應鏈。此外,新產業在達到規模經濟之前通常不具備盈利性,傳統企業通常不愿投資于可能虧損的業務,以免稀釋利潤。
然而,市場和技術的演進往往導致行業領導者的更迭,例如蘋果取代諾基亞成為智能手機市場的領導者;亞馬遜和阿里巴巴改變了傳統百貨公司的商業模式;京東在電商領域超越了國美和蘇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特斯拉和比亞迪成為行業的領頭羊。
二是歐美國家在資源領域占據優勢,而中國則在制造業上更勝一籌。新能源有別于傳統能源,后者資源主導,前者則由制造業引領。傳統能源企業精通石油天然氣盈利之道,但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除資金優勢外,歐美企業在技術與制造能力上難與中國匹敵,特別是在供應端成本控制上。
中國風電裝機規模連續15年穩居世界第一,光伏裝機連續10年穩居世界第一。2024年中國的風光合計裝機規模占全球風光總裝機的47%,風光新增裝機更是占到全球的63%;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25年全球電動汽車展望》,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預計將突破1700萬輛,其中,中國銷量占全球近三分之二(約1100萬輛);2025年1-7月中國占世界新能源車份額68%
三是傳統企業依賴利潤培育新業務,創新企業則利用社會資本推動新產業發展。傳統企業需推出一定比例的新產品以保持活力,給予客戶新鮮感。因此,它們常從經營利潤中劃撥資金用于新品研發,以應對客戶審美疲勞和市場同質化競爭,但其創新多局限于產品層面。
而對于替代產業來說,替代產業在培育新產業時,需巨額資金,常通過社會募資推動新技術產業化,其核心在于產業創新。這是完全不同的反饋,傳統企業的計較的投資回報是投入產出,創新一個產品遠比顛覆一個產業投資回報來得切實;而資本計較的回報是資本增值,只要這個產業能夠重新定義,就有一批企業獲得資本增值。對企業來說,用賺的錢投資虧損業務和用“別人的錢”(社會資本)構建一個新企業,力度顯然是不同的。
很久以來,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分析師,在判斷很多產業和技術時,往往受國外因素影響。尤其是分析歐美日市場經驗,判斷技術前景時,首先參考其在國外的發展路徑。新能源的發展正在顛覆這一規律,歐美企業的退縮已經不能動搖我們能源轉型的決心。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