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力,作為現代社會運轉的“血液”,其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中,“電力交易”扮演著至關重要的樞紐角色。
它不僅決定了電力資源的配置效率,更深刻影響著能源結構調整、企業成本控制乃至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
從最初的計劃分配到如今的市場化交易,電力交易的每一次變革,都折射出能源行業發展的時代印記。
從“計劃”到“市場”電力交易的蛻變
電力交易的核心,是實現發電側(電廠)與用電側(企業、居民、公共設施等)之間的電力資源高效匹配,其本質是通過合理的價格機制與交易規則,平衡電力供需、優化資源配置。
在傳統能源體系中,我國電力交易長期以“計劃分配”為主。政府統一制定上網電價與銷售電價,電廠按計劃發電,電網企業統一購售電,用戶被動接受定價。
這種模式雖能保障電力供應穩定,但難以反映市場供需關系,也無法激勵新能源發電企業的積極性,制約了能源效率的提升。
隨著能源轉型加速,我國電力交易逐步向市場化邁進。2015年,《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即“新電改9號文”)出臺,標志著電力市場化改革進入新階段。
如今,我國已形成“中長期交易+現貨交易”為主、輔助服務交易為輔的多層次電力市場體系。
中長期交易以年度、月度合約為主,鎖定大部分電量,保障供需基本平衡;現貨交易則聚焦“日前、日內、實時”短期交易,靈活應對電力供需波動;輔助服務交易(如調峰、調頻、備用等)則為電力系統穩定運行提供支撐。
這種多元化交易模式,讓市場在電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漸凸顯。
電力交易多元主體與復雜規則的協同
電力交易的有效運轉,依賴于清晰的交易主體、科學的交易品種與完善的規則體系,不同參與方在市場中扮演著差異化角色,共同推動交易落地。
交易主體:涵蓋發電企業(火電、水電、風電、光伏等)、電網企業(負責電力輸送與調度)、售電公司(連接電廠與用戶的中介,為用戶提供購電服務)、電力用戶(工業、商業、居民等,其中工業用戶是市場化交易的主力)。
此外,隨著“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儲能企業、虛擬電廠等新興主體也逐步納入交易體系,豐富了市場生態。
關鍵交易品種:除了基礎的“電量交易”,電力交易正向多元化延伸。
例如,“綠電交易”專門針對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電力,用戶購買綠電可同時獲得“綠色電力證書”,用于彰顯企業環保責任;“容量成本回收交易”則為火電企業提供收益保障,鼓勵其在新能源出力不足時提供可靠電力;“碳電聯動交易”則將電力交易與碳市場結合,高碳電力需承擔更多碳成本,倒逼能源結構低碳轉型。
區域差異規則:由于我國能源資源與負荷需求分布不均(西部新能源豐富、東部用電需求大),不同區域的電力交易規則呈現差異化特征。
例如,西北區域側重跨省跨區新能源消納交易,通過特高壓通道將風電、光伏輸送至華中、華東地區;華東區域則聚焦現貨市場精細化運營,通過實時價格信號引導用戶錯峰用電;南方區域則探索“現貨+輔助服務+綠電”多市場協同,為全國電力市場化改革提供試點經驗。
平衡效率與穩定的難題
盡管電力市場化交易取得顯著進展,但在實踐中仍面臨諸多挑戰,這些問題既與電力商品的特殊性相關,也受能源轉型大背景影響。
首先是供需平衡與系統穩定的矛盾。
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的間歇性、波動性,導致電力供需難以精準匹配。新能源出力高峰時可能出現“電力過剩”,出力低谷時又需火電補能,這不僅增加了現貨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如極端天氣下電價驟升驟降),還對電網調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例如,2021年部分地區因新能源出力不足、火電保供能力受限,曾出現短期電力供應緊張,暴露了電力交易在應對極端情況時的短板。
其次是市場主體公平性與利益協調問題。不同類型發電企業的成本差異較大:火電企業受煤炭價格波動影響大,成本不穩定;新能源企業前期投資高,但運營成本低;水電企業則依賴來水情況。
在市場化交易中,如何制定公平的交易規則,避免某類主體 “被邊緣化”,成為關鍵難題。
此外,用戶側也存在“參與度不均”問題,大型工業用戶因用電量高,能通過批量采購獲得優惠電價,而中小用戶、居民用戶則因交易量小,議價能力弱,難以充分享受市場化紅利。
最后是跨區域交易與市場融合障礙。我國跨省跨區電力交易依賴特高壓通道,但部分通道存在“輸送能力不足”或“利益分配不均”問題。
西部新能源發電企業希望通過外送獲得更高收益,而東部電網企業則需考慮輸電成本與本地電力平衡,雙方在交易價格、電量分配上易產生分歧。
此外,不同省份的交易規則、結算方式存在差異,導致跨區域交易流程復雜、效率偏低,制約了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形成。
技術驅動與模式創新的融合
面對挑戰,電力交易的未來發展將圍繞“更高效、更綠色、更智能”展開,技術創新與機制完善將成為兩大核心驅動力。
技術層面,數字技術將深度賦能電力交易全流程。人工智能(AI)可提升新能源出力預測精度,減少現貨市場價格波動,通過分析歷史氣象數據、負荷數據,AI 能更精準預測未來24小時風電、光伏出力,幫助交易主體制定更合理的報價策略。
區塊鏈技術則可實現電力交易“去中心化”與“溯源透明”,例如,用戶購買綠電時,通過區塊鏈可實時查詢電力的生產來源、傳輸路徑,確保 “綠電屬性” 真實可追溯。
大數據技術則能整合用戶用電行為數據,為需求響應提供支撐,例如,商業樓宇可根據實時電價信號,自動調整空調、照明負荷,實現 “錯峰用電、降本增效”。
機制層面,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將加速推進。
2023年,《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出臺,明確提出2030年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
這意味著未來將逐步打破省間市場壁壘,統一交易規則、結算標準與技術平臺,讓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同時,輔助服務市場將進一步完善。
例如,將儲能、虛擬電廠的調峰、調頻服務納入交易體系,給予其合理收益補償,激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電力系統調節;碳市場與電力市場的協同機制也將深化,通過將碳成本納入電力定價,進一步提升綠電競爭力,推動能源結構向低碳轉型。
此外,用戶側參與度將持續提升。隨著“分布式光伏 + 儲能”的普及,普通用戶(如家庭、中小企業)可成為“產用結合”的微型電力主體。
白天通過分布式光伏發電,多余電量可通過“隔墻售電”機制賣給周邊用戶,夜間則從市場購買低價電力,實現“自發自用、余電上網”。
這種“用戶即電廠”的模式,將徹底改變傳統電力交易的單向流動格局,讓電力市場更具活力。
從計劃分配到市場主導,從單一電量交易到“電碳綠”多維度協同,電力交易的每一次進化,都在重塑能源行業的發展邏輯。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