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電池級碳酸鋰現貨價格較上日上漲2500元,均價報71500元/噸;期貨主力合約一度沖高至74680元/噸。7月24日,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2509觸及漲停,報77240元/噸,漲幅8%。
經歷了近一個月的持續上行后,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價格階段漲幅超20%,碳酸鋰現貨價格漲幅也達到了19%左右。另外,從各個期貨合約組成的遠期價格曲線來看,代表今年下半年價格預期的合約也普遍上漲至7萬元/噸以上,顯示出市場對下半年鋰價走勢的樂觀態度。
在重重壓力下,碳酸鋰估值正在逐漸修復。
01巨大壓力下的重新估值
碳酸鋰價格從暴漲14倍到大跌90%,只需要兩年的時間。
回顧2022年,受益于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碳酸鋰價格一度走高,最終達到驚人的60萬元/噸歷史高點。此后兩年,碳酸鋰價格隨著產能擴張快速回落,迄今為止連續下行兩年,價格僅剩高點的10%左右。
不過,碳酸鋰價格暴漲暴跌,帶來的不全然是利好。
上游環節,天齊鋰業、贛鋒鋰業、盛新鋰能等大廠業績持續承壓,中小企業及高成本企業難以生存;中游環節,原材料成本下降,企業盈利能力開始修復,但也需應對庫存減值挑戰;下游環節,電池廠及車企對上游的商議價能力增強,只是可能會加劇終端價格戰。
此時,壓力重重的鋰電產業鏈恰巧遇到行業政策調整的利好消息,一場關于碳酸鋰估值的“修復暴動”就此開啟。
首先從政策來看,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要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7月14日,宜春市自然資源局下發《宜春市自然資源局關于編制儲量核實報告的通知》,要求當地8處鋰礦編制儲量核實報告,并在9月30日之前完成報告。
然后從市場來看,藏格礦業全資子公司藏格鉀肥收到海西州自然資源局、海西州鹽湖管理局下發的通知,相關部門要求公司立即停止違規開采行為并積極整改。緊接著,江特電機也宣布下屬公司宜春銀鋰為降低生產成本,擬停產全部鋰鹽生產線并進行設備檢修。
政策和市場的調整,直接刺激了市場對供給端收縮的預期,而期貨市場金融屬性增強,也放大了短期波動。因此,即便在成本中樞下降、需求未有超預期表現的背景下,碳酸鋰市場價格也開始連續回升,若后續資源端再次出現調整,本輪價格反彈或許更有效、更長久。
碳酸鋰,難道就此見底了嗎?
事實上,大宗商品周期底部的確立和價格反彈,通常需要供需關系出現實質性逆轉。目前,南美鹽湖、非洲鋰礦、西藏鹽湖等低成本項目是國內碳酸鋰主要增量,這部分項目受市場價格影響較小不會輕易調整,部分高成本礦山產能有所收縮,但幅度有限,且供給并未減少。
例如津巴布韋,作為非洲最大的鋰生產國,津巴布韋2025年上半年鋰輝石精礦出口量增長30%,達到了586,197噸鋰輝石精礦,而去年同期僅為451,824噸。
數據顯示,2025年6月份,國內月度冶煉總產能高達13.49萬噸,月度同比增長42%。供應端仍維持寬松,需求增量不足以對沖供給的增長,碳酸鋰整體過剩格局未改。這意味著,此番反彈沒有基本面支撐,很可能沒有持續性,當市場中積累的風險達到一定程度時,行業出清仍會繼續。
未來碳酸鋰或進入以成本競爭和技術迭代為主導的新階段,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02帶動產業鏈加速重構
雖然本輪鋰價調整大勢已定,但其帶來的影響仍在蔓延,且有向下游傳導跡象,甚至影響到產業鏈采購情緒。
碳酸鋰是制備鋰電池正極材料的重要原料,位于鋰鹽產業鏈中游,是生產鋰電池正極材料的關鍵原料,直接決定了正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通常情況下,電池級碳酸鋰主要用于制備鈷酸鋰、錳酸鋰、三元材料及磷酸鐵鋰等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據了解,在碳酸鋰的帶動下,下游正極材料和鋰電池環節也開始跟漲。業內人士稱,因貨源緊張,已有部分儲能端系統集成商收到頭部電芯廠的漲價通知。
具體來看,這次跟漲主要集中在磷酸鐵鋰電池領域。而近段時間,確實有多家電池企業斬獲儲能電池訂單,并不斷“鎖定”磷酸鐵鋰材料。
電池方面,作為全球最電池龍頭的寧德時代,率先在阿聯酋簽下全球最大儲能項目,并決定在當地成立區域總部;緊接著,比亞迪以系統方身份再次中標阿塔卡馬綠洲項目,拿下了拉丁美洲最大的儲能供貨協議;還有海辰儲能,也先后與Jupiter Power、FlexGen等多家系統商合作,累計海外訂單約30Gwh。
材料方面,寧德時代與龍蟠科技在年初簽訂年度采購協議,包括但不限于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采購上限70億元;4月份,比亞迪與豐元股份簽訂《磷酸鐵鋰合作框架協議》,協議期限為2025~2028年;5月份,楚能新能源與龍蟠科技簽署50億元銷售合同,預計采購15萬噸磷酸鐵鋰;同月,寧德時代與萬潤新能達成合作,2025年5月~2030年預計總采購量約132.31萬噸。
總而言之,磷酸鐵鋰技術路線的主導地位,有望長期支撐鋰資源產業鏈的持續發展。待海外市場對磷酸鐵鋰電池需求持續放量,預計2026年碳酸鋰將再度迎來漲價周期,屆時價格區間將上移至6.5萬~8.5萬元/噸,鋰電材料也回隨之走出價格低谷,行業順勢啟動新一輪擴產。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