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能源中國·安全、綠色與繁榮”對話鄒驥、王志軒
全球氣溫持續攀升。世界氣象組織預計,未來五年內全球溫升幅度或突破《巴黎協定》規定的溫升閾值。受氣候變暖影響,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發,應對氣候變化、加速能源轉型事關全體人類命運,行動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在每年度夏的用電高峰期,我國部分地區出現電力短缺。如何平衡好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供應問題,正成為當前一大挑戰。
本期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能源中國·安全、綠色與繁榮”對話節目,專門邀請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中電聯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志軒,圍繞“應對極端天氣,如何加固能源安全‘防護網’”這一主題展開對話,探尋應對氣候變化、推進能源轉型之策。
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 增加能源供應挑戰
近年來,極端天氣出現頻率增高、程度增強,給能源供應和安全帶來巨大挑戰。
鄒驥表示,從觀測記錄來看,在過去幾十年中,極端氣候事件頻率顯著上升,這些極端天氣事件和氣候變化緊密聯系。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風險在較短時空結構內不容易感知,但是放大到幾十年、幾百年,其帶來的損失上升非常明顯,且不可逆。如果放任氣候變化繼續下去,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上升趨勢得不到遏制,全球氣溫將持續上升,造成冰川融化,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將進入一種不穩定狀態。
他表示,極端天氣事件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包括對公共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的挑戰等。比如,一些地方沒有按常年規律降水,從而導致水量不足,一些水電設施發電量下降。極端氣候事件頻率越高,對社會經濟系統負面影響烈度越大,尤其對高人口密度地區帶來的損害更大。
我國能源分布不均 需實現大范圍能源優化配置
今年以來,我國電力需求的短時尖峰化趨勢日益顯著,電力保供難度增加,局部區域部分時段出現電力緊張狀況。各地區之間應如何進行電力調度、余缺互濟?
王志軒表示,我國能源資源分布不均,81%的水能資源、86%的風能資源、96%的太陽能資源分布在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而全國約三分之二的用電量分布在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因此,整個中國的電力等能源供應采用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形成了“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電力資源配置基本格局。
王志軒表示,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全國多地出現極端高溫天氣,拉動用電需求快速增長。通過充分發揮大電網資源優化配置平臺作用,用足用好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同時發揮中長期和現貨市場作用,可實現跨省跨區電力余缺互濟,精準錯峰,保障全網電力資源充分調用。
鄒驥表示,由于中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能源供需差異將是一個長期問題。這種差異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意味著機會,比如中國可以通過特高壓直流輸電等創新技術將西部沙漠戈壁中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輸送到東部的用能負荷中心,實現多方系統配合,將空間資源發揮利用起來。中國的能源供給必然是多元化、多樣化的系統,靠某種單一形式的能源不能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儲能、用電等技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產生了很多工程示范。
破解廣東等發達地區電力供應問題需“下更大功夫”
作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今年廣東多地接連出現高溫天氣,加上臺風影響,全社會用電負荷持續攀升。
對于廣東的電力消費供應和低碳轉型,鄒驥表示,廣東連續多年位列我國經濟第一大省,近十年來其用電負荷快速上升,南方電網已經有“小馬拉大車”的感覺。雖然云貴川的水電可以調到南網來支持廣東,但近些年西南地區經濟快速增長,能源需求與日俱增,在極端天氣事件“加持”下,近兩年川渝地區連續出現干旱,水電供應不足,廣東的能源供給問題就顯得緊迫而復雜。
鄒驥表示,雖然廣東目前可以通過增加煤電供應等傳統思路實現能源保供,但這與能源轉型長期任務是矛盾的。因此,作為能源需求大省,廣東需要比其他地區下更大功夫,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從優化需求、節能節電、不同能源強度產業選配上做文章。
鄒驥表示,針對電力供應緊張等情況,無論行業內人士還是普通公眾都應該回歸科學理性、回歸市場邏輯,讓公眾在了解全面事實信息的情況下理性看待電力供應需求問題。還要培養公眾對用電市場信號的敏感度,比如建立錯峰用電的習慣和意識,配合能源供給側調節,從而減輕用電負荷。
中國電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趨勢明顯
面對全球氣候變暖,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已迫在眉睫。各地煤電裝機和新能源裝機等數據顯示,我國已經邁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堅實步伐。
“中國電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趨勢明顯。”王志軒表示,從投資方面看,上半年,電力投資同比增長32.2%,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投資占比達到88.6%;新增電源方面,上半年,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1.4億千瓦,其中,新增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超過1億千瓦,占新增發電總裝機的比重達到71%;從電力結構看,截至6月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27.1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13.9億千瓦,已占總裝機的51.5%,電力供應結構延續綠色低碳發展趨勢。
鄒驥表示,我國煤電在整個發電中的比例顯著下降,說明能源轉型已經在路上,目標是堅定不移的。但我國化石能源占比從當前的“為主”變成小比例還需要時間,要在一個有序的時間框架內實現轉變。這主要由以下三個周期決定。
第一個周期:現有煤電裝機平均機組年齡約14年,按照設計壽命距離“退休”還剩16年。把剩下的16年經營好、穩定運行好,完成服役期,這是保供的首要任務。要在經濟上讓這筆資產發揮出最大效益,減少浪費。
第二個周期:非化石能源的技術迭代周期,尤其是以風光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術。這不限于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本身,還包括能讓其切實發揮作用的互補系統整體技術,比如儲能技術等。未來20年中,要讓這些技術和產業有長足發展,從而使成本隨著使用規模擴大、技術研發進步而大大下降。
第三個周期:社會經濟系統中宏觀景氣的投資周期。也就是當前經濟偏弱時要使用逆周期調,這個時期投融資成本理論上處在周期性低點,要用好這一機會窗口。
“總之,中國當前要穩住存量,穩住保供,然后在增量上循序漸進、先立后破地推進能源低碳化改革。”鄒驥說。
今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審議了三份碳中和及能源相關文件,進一步推進能源轉型。
針對這三份文件之于能源系統的意義,鄒驥認為,這實際上是要通過市場化改革、生產關系調節來促進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加速技術研發、技術創新以及新商業模式應用。
其中,兩份文件與能源轉型密切相關:一份是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這對于發展風光等非化石能源是利好消息,“那些沒有碳排放的非化石能源電力增長就沒有‘緊箍咒’了”,也帶來了價格比較優勢,勢必會促進結構改革,通過打通政策通道給電力結構變革注入新動力;另一份是電力體制改革相關文件,我國電力市場已經取得很多成績,如何真正讓市場經濟來調配這些資源是核心和難點。
合理運用電力需求側管理
面對用電負荷不斷攀升,除了在供給側方面做“加法”,提高供應能力外,調節電力需求側同樣重要。
王志軒表示,當前,我國電力系統存在調節能力不足、保供壓力大等突出問題,迫切需要有機整合源、網、荷、儲各類調節資源,特別是挖掘需求側調節潛力,通過負荷轉移、負荷調控、負荷中斷等調節方式以及工藝優化、技術改進、管理提升等手段,為系統持續穩定運行提供支撐。
5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向社會公布了新修訂的《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和《電力負荷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期從制度層面進一步挖掘需求側調節潛力。
王志軒表示,電力需求側管理通過合理引導電力消費,可以有效降低高峰電力需求,在緩解電力供需缺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多年實踐和發展,需求側資源已不只是一種電網應急資源,正逐步成為一種重要資源廣泛參與電網運行,以實現供需雙側資源協調優化。
“但需求響應不是萬能的,要理性看待虛擬電廠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角色與定位。”他表示,虛擬電廠主要解決的是電力調節問題,并不能增加電力總供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電力短缺問題。電力出現“硬缺口”時,虛擬電廠的削峰作用將顯著弱化,必須建設可靠電源項目滿足電力供需平衡。要從整個電力系統的角度來考慮需求響應發揮的作用,將其與儲能和電源等各方面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發揮作用。
對于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情況,王志軒表示,全國電力市場的基本規則體系正在逐步完善,目前已形成 “統一市場、協同運作”的電力市場基本架構,交易模式和交易品種日益豐富。各類市場機制在保供與轉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省內市場定位于通過優化省內資源配置,保障電力電量供需平衡和安全供電秩序;省間市場在高峰期供需調節及資源優化配置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電力供需緊張的情況下,省間交易對各省電力電量平衡的重要性明顯提高,省間電力中長期、現貨交易,有力促進了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可再生能源消納和電力安全保供。
他表示,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穩步推進,第一批8家現貨試點省份實現省內現貨長周期試運行,第二批6家試點省份開展模擬運行。交易頻次提升更好地滿足了市場主體靈活響應供需變化和清潔能源消納的需求。
責任編輯: 李穎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