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国产一二三,亚洲伦理影院,日本高清在线观看视频,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超碰

距2060年實現碳中和還有12571天
熱點關鍵詞:
2025 07/29

來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碳達峰實施方案:到2030年 尖峰負荷響應能力不低于5%

字體:
分享到:
掃一掃
摘要: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發布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尖峰負荷響應能力不低于5%。方案包括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優化城鄉電網配套,提高再生能源消納和調控能力,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電力系統,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瀘州市龍馬潭區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印發《瀘州市龍馬潭區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推進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優化完善電網主網架,支持新建220kV渝昆牽引站、擴建220kV望龍變電站、新建110kV魚塘變電站、新建安寧220kV變電站110kV送出工程、擴建110kV龍馬潭變電站等項目建設。優化城鄉電網配套,提高電網對再生能源的消納和調控能力,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提升電力系統綜合調節能力,滿足全區用電安全穩定需求。加快能源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系統建設,完善用電需求響應機制,開展虛擬電廠建設,引導自備電廠、傳統高載能工業負荷、工商業可中斷負荷、電動汽車充電網絡等參與負荷需求側響應,深入推進園區、建筑樓宇等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試點示范,并逐步在其他區域和行業推廣應用。加強源網荷儲協調發展、新型儲能系統示范推廣應用,推廣以分布式“新能源+儲能”為主體的微電網和電動汽車有序充電,推進新能源電站與電網協調同步。到2030年,尖峰負荷響應能力不低于5%。

詳情如下:

瀘州市龍馬潭區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瀘州市龍馬潭區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瀘龍府發〔2025〕2號)

各街道辦事處、鎮人民政府,區級有關部門(單位):

《瀘州市龍馬潭區碳達峰實施方案》已經區政府六屆第7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瀘州市龍馬潭區人民政府

2025年5月15日

瀘州市龍馬潭區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決策,全面落實省市工作部署和區委“四化同步推進、全域城鄉融合、產城園港共興”發展戰略,穩步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立足龍馬潭區情,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在能源結構優化、產業節能增效、循環經濟發展等方面實現突破,為全省、全市2030年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貢獻龍馬潭力量。

“十四五”期間,能源消費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成效,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明顯優化,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競爭力和綠色服務能力格局初步形成。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1.5%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15.5%,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穩步下降,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循環型社會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3.5%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市上下達目標,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

二、重點領域碳達峰專項行動

(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加快構建與龍馬潭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確保能源供應安全底線和綠色低碳能源供應,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1.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有序控制煤炭消費增長,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到2025年,淘汰關停2家燒結磚瓦工業企業,減少年綜合用能約5000噸標煤。合理控制石油消費增速,逐步調整汽油消費規模。提升酒業、建材、化工等行業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推進終端用能電能替代,全面提高生產生活終端用能設備的電氣化率。推動能源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布局和發展能源資源新質生產力,優化能源設施布局和利用結構,推進新能源就地轉化與消納,全面促進源、網、荷、儲協調發展,著力打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智慧融合的現代能源體系。

2.穩妥推進頁巖氣勘探開發利用。充分發揮頁巖氣資源富集地優勢,加強頁巖氣資源就地轉化和綜合利用。穩步推進龍馬溪組陽101井區、瀘201井區深層頁巖氣勘探開發建設。推廣使用“油改電”、壓裂返排液循環利用等綠色低碳開采工藝,推進節能、節水和固廢(危廢)綜合處理資源化利用,實現頁巖氣規模化綠色開發。加快油氣輸送管網建設,逐步完善鄉村燃氣配氣管網。到2025年,頁巖氣年產量力爭達到5億立方米;到2030年,頁巖氣年產量力爭達到10億立方米。

3.推進多能互補一體化發展。加強清潔能源資源開發轉化利用,推進光能和生物質能等融合發展,不斷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合理利用秸稈、污水等資源,積極開發生物質能,推動石洞污水處理廠沼氣利用項目;盯緊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新領域,招引布局發展新型可再生能源。推動新能源項目有序開發建設,規劃建設 “光伏+”發電項目,促進光伏發電項目高質量發展。充分利用農業、園區、市政設施、公共建筑等資源,實施一批“光伏+”工程。探索光伏建筑一體化、弱光弱風電能開發等新能源開發技術和利用。鼓勵企業參與建設清潔能源發電基地,合理布局新增和擴建清潔能源通道,加大對綠色電力的引入力度,賦能區內耗能企業“綠電+”生產用能模式。探索氫能開發與利用,開展儲氫、輸氫、氫能綜合利用等技術攻關,培育氫能裝備制造產業。

4.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推進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優化完善電網主網架,支持新建220kV渝昆牽引站、擴建220kV望龍變電站、新建110kV魚塘變電站、新建安寧220kV變電站110kV送出工程、擴建110kV龍馬潭變電站等項目建設。優化城鄉電網配套,提高電網對再生能源的消納和調控能力,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提升電力系統綜合調節能力,滿足全區用電安全穩定需求。加快能源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系統建設,完善用電需求響應機制,開展虛擬電廠建設,引導自備電廠、傳統高載能工業負荷、工商業可中斷負荷、電動汽車充電網絡等參與負荷需求側響應,深入推進園區、建筑樓宇等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試點示范,并逐步在其他區域和行業推廣應用。加強源網荷儲協調發展、新型儲能系統示范推廣應用,推廣以分布式“新能源+儲能”為主體的微電網和電動汽車有序充電,推進新能源電站與電網協調同步。到2030年,尖峰負荷響應能力不低于5%。

(二)節能降碳增效行動。

堅持節約優先,落實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和碳排放雙控制度,以精細化管理和技術創新為支撐,全面提升全社會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設能源節約型社會。

1.深入推進節能降碳精細化管理。進一步完善節能管理工作機制,嚴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加強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標分析預警,強化責任落實。將單位產值能耗水平作為項目引入的重要門檻指標,嚴格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科學評估新增用能項目對能耗雙控和碳達峰目標的影響,嚴格節能驗收閉環管理。提高節能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動區內重點用能單位、大型公共建筑安裝能耗在線監測系統,推進高耗能企業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完善能源計量體系,鼓勵采用認證手段提升節能管理水平。強化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及能源審計管理制度,引導督促用能單位提升節能管理水平、深挖節能潛力。加強節能監察能力建設,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增強節能監察約束力。

2.實施節能降碳重點工程。推進建筑、交通、照明、通訊、供冷(熱)等基礎設施節能升級改造,推廣先進低碳、零碳建筑技術示范應用,推動城市基礎設施綜合能效提升。實施園區節能降碳工程,以酒行業為突破點,逐步推廣氣改電節能改造項目。推動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業加快節能技術創新和應用,持續開展節能降碳改造,推進工藝過程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協同控制,深入開展能效對標達標活動,打造各行業能效“領跑者”。實施重大節能降碳技術示范工程,支持已取得突破的綠色低碳關鍵技術開展產業化示范應用。

3.推進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增效。以電機、風機、泵、壓縮機、變壓器、換熱器、鍋爐、電梯等為重點,全面提升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水平。建立以能效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推廣先進高效的產品設備,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設備。加強重點用能設備節能監察和日常監管,建立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檔案,確保能效標準和節能要求全面落實。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在節能領域的推廣應用,開展重點用能設備、工藝流程的智能化升級,推動高效用能設備與生產系統的優化匹配、使用與管理。

4.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統籌集約建設5G基站等新型基礎設施,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優化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結構,推廣采用直流供電、分布式儲能、“光伏+儲能”等模式,探索多樣化能源供應。

(三)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

聚焦重點排放領域,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和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產能結構不斷優化,堅決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實現節能降耗、減污降碳。

1.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低碳高效”產業,支持綠色低碳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構建綠色低碳工業體系。深入推動綠色制造示范單位創建工作,支持打造一批綠色低碳工廠。推進數字賦能升級,推動工業領域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開展重點企業低碳評價,合理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大產業的發展規模,加大綠色低碳技術應用力度,進一步提高能效水平。著力打造有利于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的政策制度環境,鼓勵支持園區、各行業、各領域開展綠色低碳循環技術創新和應用示范。到2025年,力爭培育綠色園區1家、綠色工廠3家;到2030年,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工業體系基本形成。

2.推動化工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引導企業轉變用能方式,鼓勵以電力、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作為燃料。推動企業節能升級改造,在重點環節全面開展超低排放、深度治理改造。推進化工產業資源利用循環化,大力實施低碳或可再生原料替代,推廣具備能源高效利用、污染物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等功能的工藝技術和設備,持續推動化工企業綠色清潔生產。

3.推動建材行業碳達峰。加強產能置換監管,嚴格執行等量減量置換政策,嚴禁新增水泥熟料產能。推動預拌混凝土、預制構件、玻璃及加工等傳統建材行業技術創新,推進綠色智能化生產,開展能源管理體系建設,促進行業提質增效。鼓勵建材企業使用建筑垃圾、工業廢渣等大宗固廢作為原料或混合材料。大力發展綠色建材,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和應用。推動建材產品向輕質、高強、隔音、節能、低碳、環保方向轉型。

4.推動白酒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圍繞白酒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推進重點企業低碳化改造,構建低碳酒業體系,全域打造環境友好型白酒產業體系。推動石洞酒業集中發展區組團發展,特興原酒片區、羅漢釀造片區、胡市—安寧生產片區配套發展。以內藏老宅、御酒老作坊氣改電項目為試點,繼續推動酒類企業開展電能替代改造項目。深入發展白酒供應鏈金融、酒類物流、酒類電商等新業態,實施“白酒+健康+文旅”發展模式,打造白酒一體化產業鏈營造消費新場景。有序推進“數字+智能”改造提升工程,實施“新型汽液雙相低谷電蒸汽蓄能系統+多能耦合+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實現白酒釀造與配套產業高效協同發展。到2025年,清潔生產、循環制造、綠色轉型成效顯著,噸酒能耗、水耗明顯降低,白酒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持續下降。

5.壯大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增材制造、航空航天(軍民融合)、低空經濟等裝備制造產業發展方向,圍繞新賽道延鏈補鏈強鏈,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升級,以機制創新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打造增材制造產業集群、西南地區重要的航空航天產業集群。加快高強度碳纖維增材制造設備研發進程,爭取川渝共建國家級航空航天關重件先進熱制造創新中心,落地金屬熔煉、等溫鍛造等一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鼓勵引導企業在數字化改造、智能化制造方向加大投入,實現核心技術、系統解決方案等關鍵領域突破,支持企業建設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

6.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對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全面排查在建和存量項目,對不符合要求的“兩高一低”項目按有關規定停工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不得繼續建設和生產。嚴把項目準入關,對于產能已飽和的行業,按照“等量減量置換”原則壓減產能;對產能尚未飽和的行業要按照國、省產業布局和審批備案等要求,對標《工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提高準入標準。組織實施高耗能行業能效提升,引導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和升級改造。

(四)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行動。

構建城鄉綠色低碳發展體系,優化建筑用能結構和方式,推動綠色建筑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加快推進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提高城鄉建設發展質量。

1.推進綠色宜居低碳城鄉布局。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推動綠色宜居低碳城鄉布局。落實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建設要求,加快補齊功能短板,推動城市更新。推行綠色施工,推動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智能化技術應用,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融合發展,推行鋼結構住宅和全裝修住宅,推廣綠色建材和綠色建造、綠色施工方式,大力推進建筑廢棄物循環再生利用。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嚴格實施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絕大拆大建。加快智慧安防、智慧停車、智慧充電、智慧照明等數字化社區改造升級,大力提升公共設施和服務水平。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動態管控建設進程。

2.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全面推進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部以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設和運營,提高公共建筑中星級綠色建筑比例,嚴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設。嚴格執行現行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推動區域范圍內城鎮新建居住建筑執行72%節能標準、規范建筑節能設計和節能計算。加快推進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強化建筑空調、照明、電梯等重點用能設備智能化運行管理,加強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和統計分析,逐步實施能耗限額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測評標識,提升運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完成市上下達的超低能耗建筑目標任務;到2030年,新建居住建筑本體達到75%節能要求,新建公共建筑本體達到78%節能要求。

3.推進建筑用能綠色轉型。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規模化應用,支持新建建筑節能推廣應用太陽能熱水、太陽能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有條件的老舊小區應開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積極推進瀘州市龍馬潭區住宅老舊電梯更新改造項目。提高建筑終端電氣化水平,建設“光儲直柔”一體化建筑。探索建筑設備智能群控和電力需求側響應,合理調配用電負荷。

4.促進綠色宜居鄉村建設。加大農村電網改造提升力度,提高農村用能電氣化水平。推進綠色農房建設,加快既有農房節能改造。發展節能低碳農業大棚,實施灌區節水改造。推廣節能環保灶具、電動農用車輛、節能環保農機。推行鄉村建設項目綠色低碳設計,增加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在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中的應用。加快老舊農機報廢更新力度,推廣先進適用的低碳節能農機裝備。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抓手,穩步推進農村改廁和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因地制宜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與資源化處理利用。

(五)交通領域綠色低碳行動。

以發展綠色交通為引領,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和清潔能源替代,建設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1.提升交通運輸組織效率。優化綜合交通運輸結構,推動綜合貨運樞紐多式聯運換裝設施與集疏運體系建設,構建水、陸、空集約化的運輸方式。建立城市綠色物流體系,加強快遞末端設施建設,推廣集中配送、共同配送。推進鐵路專用線進港口碼頭、大型工貿企業和物流園區,推廣大宗貨物和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持續降低運輸能耗和碳排放強度。合作共建物流企業、聯動支點型物流節點,提高“鐵公水空”聯運組織效率和運輸服務一體化水平。提高智能化水平,積極推進多式聯運,降低空載率和不合理客貨運周轉量,切實提高運輸組織水平。推動新增和更新公交車、出租車(含網約車)新能源電動化。到2025年,全區新能源客運車占比達到10%。

2.推動交通運輸工具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交通工具向電氣化、低碳化轉型,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老舊車船,積極擴大電力、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加快推進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積極鼓勵社會乘用車領域電動化發展。鼓勵傳統燃油車輛的電動化替代,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環衛等公共領域,以及租賃汽車、從事短距離包車服務的車輛有適配車型的,新增或更新車輛原則上全部使用純電動車或燃料電池汽車。積極推進物流樞紐和園區場內車輛裝備電動化更新改造,到2030年基本實現電動化。

3.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水平。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實施既有交通設施的綠色化改造,統籌利用綜合運輸通道線位、土地、空域等資源,提高利用效率。加快推進充電樁、配套電網、加注(氣)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公路、橋梁和碼頭等推廣智能綠色照明,推動公路和全民健身步道等沿線合理布局光伏發電儲電設施。加快城市智慧交通管理、“四好農村路”智慧管理平臺建設,逐步構筑覆蓋全區的綜合交通信息服務體系,提升交通智能化發展水平。

4.建設長江上游綠色物流重要樞紐。加強綠色物流體系規劃引導,科學組織物流基礎設施空間布局,促進不同層級物流網點的協同配合,提高運行效率。提高物流組織標準化水平,合理組織和實施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配送等物流活動,提升攬收、分揀、運輸、投遞等環節的自動化水平,推動倉儲配送與快遞包裝綠色化發展。創新運營組織模式,鼓勵發展統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約化運輸組織模式,提高城市貨運配送效率。推進雙加物流園、西南商貿物流園等建設,大幅提升大宗貨物綠色運輸比例。鞏固全國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成果,支持重點物流企業構建數字化運營平臺。

5.加快構建綠色出行體系。提升城市快捷公交和慢行系統的出行環境和服務水平。構建由鐵路和公交等構成的多模式客運交通系統,加快形成城際線、市區鄉線、區域線等多層次的綠色交通網絡,優化地面公交線網功能和布局,完善中運量及多層次的地面公交系統,基本建成與周邊城市(鎮)間1小時交通圈和通勤圈。保障公交專用道成網,加強重點地區公交保障服務。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推動個體機動交通向公共交通方式逐步轉移。完善慢行交通基礎設施,保障慢行交通路權,提高慢行交通網絡的可達性和便捷性,打造品質宜人的慢行空間。

(六)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

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充分發揮資源節約和降碳的協同作用,建設覆蓋全社會的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體系。

1.打造循環型產業體系。大力推行綠色設計,深入推進清潔生產,推廣應用一批先進適用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在產品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能源資源消耗。聚焦白酒(食品輕紡)、能源化工、裝備制造、醫藥健康等重點工業產業鏈領域,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干企業,推動產業鏈橫向垂直整合,構建和延伸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的循環型產業鏈條,重點推進建材、再生資源等重點行業循環化發展。引導開展釀酒廢棄物、水基巖屑等資源化、能源化利用。結合城市舊改和報廢汽車拆解等工作,推動廢鋼廢鋁資源化利用。發展再制造產業,擴大汽車零部件、機電產品等領域再制造規模,進一步擴大再制造產業能級和規模。到2025年,全區大宗固體廢物年利用量達到50萬噸左右,到2030年達到100萬噸左右,培育循環經濟龍頭企業,提升固廢循環利用產業能級。

2.建設循環型社會。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將廢舊物資回收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鄉發展總體規劃,推動城鄉再生資源回收處理一體化發展。優化完善可回收物“點站場”體系,進一步穩定中轉站和集散場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高能級回收利用企業和項目,建成管理高效、分類精細、資源化利用渠道通暢的回收利用體系。提高再生資源加工利用水平,加強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規范管理。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和轉運設施建設,構建常態長效管理機制,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深入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強化一次性塑料制品源頭減量,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模式,規范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加快推動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推廣可循環、易回收的包裝物。推進會展業綠色發展和辦展設施循環使用。繼續推進凈菜上市,減少農貿市場蔬菜廢棄物產生量,促進蔬菜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餐廚廢棄油脂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確保餐廚廢棄油脂處置安全、高效。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75%左右,全面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80%,再生資源回收總量超過21萬噸。

3.推進產業園區綠色循環化發展。支持和鼓勵園區基礎設施投資多元化,促進各類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和集成優化,降低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成本,著力提高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實施產業鏈精準招商行動,推動園區產業循環鏈接和綠色升級。持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進資源高效利用與綜合利用,加強污染集中治理,提升園區的能源、水、土地等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固體廢物、廢水、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促進企業間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推進土地集約化利用,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可循環的現代產業體系。

(七)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

聚焦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碳匯等重點領域低碳轉型關鍵技術,持續提升低碳零碳負碳科技創新能力,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力科技創新支撐。

1.強化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突出重點產業領域,依托骨干企業打造先進一流的企業研發機構,布局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產業技術創新平臺。依托各高校、企業創新平臺、科研院所等研發資源,培育一批節能降碳和新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專業技術服務平臺。推動骨干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校建設一批行業協同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協同創新組織,全面提升產業創新水平和關鍵共性技術供給能力。

2.加快先進綠色低碳技術普及與應用。運用“揭榜掛帥”、重點研發攻關等方式,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究,加強高品質工業產品生產和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研發,重點推動綠色低碳技術供需對接,促進綠色低碳技術成果推廣應用。大力推進綠色化工、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氫、“光儲直柔”建筑能源系統、高效光伏、頁巖氣高效利用、大容量儲能、新能源交通工具、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合成燃料、節能降碳減污增效協同等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推廣先進成熟綠色低碳技術,大力推動應用場景和公共資源開放共享,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推動先進適用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推動智能電網、新型儲能和高效燃機等關鍵技術和裝備在能源電力領域的示范應用,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推進建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示范項目,加快氫能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

3.推動綠色低碳創新生態圈共建。深化應用基礎研究,在綠色低碳、節能增效等方向上,依托區內各高校、重點企業科研創新平臺,圍繞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智能裝備等行業,聚焦儲能和新型電力系統、綠氫制儲、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化工、碳捕集和封存、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能碳數字產業等低碳零碳負碳重點領域,研究部署一批制造業基礎領域應用和關鍵技術攻關課題,鼓勵各類創新主體開展前瞻性產業技術研究和項目示范,推動產業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酒城人才聚集行動”“瀘州高端引智計劃”,依托引才引智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臺,進一步加強碳達峰碳中和人才隊伍的培育和引進,加快形成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才制度環境。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綠色低碳人才培養機制,鼓勵技工學校、職業技術中心等本地院校策應低碳人才需求,積極對接省內外科研機構和重點企業,加快新能源、儲能、碳減排、碳匯等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加強綠色低碳領域本地人才培養,構建以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機制,為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提供人才保障。

(八)生態系統協調共生行動。

堅持系統觀念,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1.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稻田甲烷減排、化肥減量化、秸稈綜合利用、畜禽養殖低碳減排、水產健康養殖低碳、農機綠色節能、農田碳匯提升、可再生能源替代、科技創新支撐、監測評估體系建設等十大行動,推動種植業節能減排、漁業減排增匯、農田土壤固碳、農機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替代。到2025年,農業農村減排固碳與糧食安全、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統籌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種養業單位農產品排放強度穩中有降,農田土壤固碳能力增加,農業農村生活用能效率提升。全區新建高標準農田10萬畝以上,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穩定在97%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0%,農用化肥、化學農藥使用量保持零增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推廣標準化稻漁綜合種養0.8萬畝。到2030年,農業農村減排固碳與糧食安全、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統籌推進的合力充分發揮,農業農村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降低,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和農業綠色發展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全區開展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12萬畝以上,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資源化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5%,農用化肥、化學農藥使用量持續保持零增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推廣標準化稻漁綜合種養1.5萬畝。

2.提升濕地農田固碳能力。推進瀨溪河(龍馬潭境內)、龍溪河(龍馬潭境內)等流域濕地生態修復工程,系統開展中心城區水系連通、流域生態保護及修復工程。加快推進玉帶河濕地公園等河湖和濕地保護修復,加大濕地資源保護力度,強化濕地資源動態監測,開展退田還湖還濕。采用秸稈科學還田、有機肥使用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農田管理措施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增強農田土壤固碳能力。

3.加強生態系統碳匯基礎支撐。依托和拓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以“三調”成果及法定年度調查變更為“底版”,建立完善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核算體系,開展林區、土壤等生態碳匯本底與更新調查、碳儲量評估和潛力分析,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碳匯成效監測評估。建立健全能夠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九)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增強全民節約意識、低碳意識、環保意識,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的消費理念,全面推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全社會自覺踐行綠色低碳的良好氛圍。

1.加強綠色低碳宣傳教育。加強對公眾的生態文明教育和宣傳,運用新媒體、文創產品和公益廣告等宣傳方式,持續開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全國生態日等主題宣傳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普及。持續深入開展全民低碳行動、節能減排小組活動、減塑限塑和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等專項活動,增強社會公眾綠色低碳意識,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開展綠色低碳社會行動示范創建,全方位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創建行動。全面推動重點領域消費綠色轉型,培育全民綠色消費意識和習慣,厚植綠色消費社會文化基礎。推動各類機關、企事業單位等更多采購具有綠色低碳相關認證標識的產品,提升綠色產品在政府采購中的比例,引導職工、學生和居民開展節糧、節水、節電、綠色出行、綠色購物等綠色消費實踐,激發全社會綠色電力消費潛力。推動電商平臺和商場、超市等設立綠色低碳產品銷售專區,積極推廣綠色低碳產品。

3.落實綠色低碳企業擔當。強化企業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責任意識,提升資源利用和綠色創新水平。支持重點排放單位制定企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重點用能單位要結合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和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定節能減碳工作方案,推進節能降碳改造和管理水平提升。推動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加強環境信息披露,定期公布企業碳排放信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行業協會和其他各類社會組織作用,督促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4.強化領導干部培訓。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把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內容列入教學計劃,分階段、多層次對各級領導干部開展培訓,普及科學知識,宣講政策要點,強化法治意識,深化各級領導干部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科學性、系統性的認識。從事綠色低碳發展工作的領導干部要提升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切實增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

(十)有序開展碳達峰行動。

1.各級聯動貫徹落實碳達峰方案。各部門(單位)要準確把握發展階段和發展定位,結合自身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現狀,全面摸清本地區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碳排放情況,科學研判未來碳排放趨勢,確定碳達峰目標。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大力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貫徹落實省市各重點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2.組織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積極開展低碳園區試點工作,培育一批近零碳企業,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更多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三、對外合作

(一)加強區域合作。

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推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加快建設互聯互通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加強與川南城市合作,協助推動宜瀘沿江協同發展,探索建立重大政策協同、市場主體聯動機制,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

(二)開展綠色貿易、技術合作。

發展高質量、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產品貿易。加大綠色技術國際合作力度,推動開展可再生能源、儲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領域科研合作和技術交流。

(三)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引導企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綠色能源、綠色裝備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常態化開行“中歐班列+瀘州港”鐵水聯運班列,探索開行瀘州至中亞、泛亞鐵路班列,加快融入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全方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著力推動與重點國家合作、設施聯通、產能合作、經貿交往、人文交流、平臺建設等方面工作,努力提升龍馬潭區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

四、組織實施

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委員會各成員單位要按照國家和省市有關要求,各司其職,形成合力,扎實推進相關工作。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要加強統籌協調,定期對各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調度,督促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細。

各有關部門要深刻認識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復雜性,切實扛起責任,著力抓好各項任務落實,確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把落實情況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督查范圍。各市場主體要對照國家和省市相關要求,積極發揮自身作用,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各有關部門組織開展碳達峰工作年度評估,有關工作進展和重大問題要及時向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委員會報告。


商務合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施秉县| 隆回县| 辽阳县| 沅江市| 海盐县| 闸北区| 昆山市| 平邑县| 疏附县| 钟祥市| 南昌县| 延长县| 株洲县| 灵丘县| 广饶县| 高雄县| 正阳县| 乐亭县| 安徽省| 郴州市| 泸州市| 达孜县| 满城县| 佳木斯市| 濮阳县| 烟台市| 武城县| 沂南县| 内黄县| 章丘市| 广元市| 庆元县| 盐山县| 姚安县| 焦作市| 秀山| 贵阳市| 安陆市| 高清| 开封县| 二连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