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中,BC技術影響力日益擴大,已超乎業內預期,如今,行業對于BC技術路線的爭議焦點,已從“是否值得發展”轉變為“何時能夠占據主導地位”,而在這場技術迭代中,曾靠單晶路線一舉奠定光伏龍頭地位的隆基,是否能再度上演一個“逆襲”故事?
是實力還是豪賭?
自隆基正式確定BC技術路線以來,質疑之聲便不絕于耳,“選擇滯后”與“路線錯誤”的論調此起彼伏,外界對其的疑慮也隨之加劇:明明隆基也是最早研發TOPCon技術的企業之一,為何將TOPCon“紅利”拱手相讓,冒著失去全球組件出貨量王座的風險,選擇了當時生產工藝復雜度高、設備要求高、生產良率相對較低的BC?
若深入探究隆基的發展歷程,了解其對“第一性原理”、“不領先不擴產”及“寬研窄投”等原則的堅守,便能領悟隆基此舉的深意。隆基始終站在未來的視角,以長遠的眼光規劃當下的產業布局,不為一時的得失所動,不為“一城一池”的得失所困。
回顧往昔,隆基在光伏領域的起步便與眾不同。2006年,當眾多同行紛紛投身于低成本、工藝精簡的多晶路線時,隆基卻獨樹一幟,選擇了當時轉換效率更高但材料成本亦更高的單晶路線。這一抉擇,正是基于對“第一原理”等深層規律的精準把握——單晶技術才是未來大幅降低度電成本的關鍵所在。
接下來的故事眾所周知,在隆基等企業攻堅下,金剛線切割、PERC等一系列新工藝和新技術陸續普及和應用,單晶逐步取代多晶,不僅改變了全球光伏行業的格局,更為后續的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時至今日,無論是PERC、TOPCon、HJT還是當下備受矚目的BC技術,都離不開最初單晶技術的大規模商業化普及。
站在技術迭代又一十字路口,隆基再次基于“第一原理”做出判斷:TOPCon是過渡性產品,而BC技術將會如同十年前單晶RCZ技術和金剛線切割技術一樣,會是一個長周期的平臺技術,所有晶硅技術最終都會朝著BC方向發展。隆基高層也在多個場合頻頻發聲,預言未來五至六年,BC電池技術將毫無爭議地成為晶硅電池的主流趨勢。
從現在的視角來看,不得不承認隆基先見之明。TOPCon產能從2023年的不足100GW激增至當前的500-600GW,市場上TOPCon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愈演愈烈,甚至跌破成本價,全產業鏈虧損,元氣大傷,至今仍徘徊在低谷。不少業界人士指出,至少在這一輪光伏下行周期之中,TOPCon電池并沒有給光伏企業的盈利帶來很明顯的提振,并且技術進步也進入瓶頸期。
相反,BC作為差異化產品,在克服工藝復雜、難度大、成本高的難題后,正以迅猛之勢大踏步前進。在日前舉辦的12th bifi PV Workshop 2024珠海國際峰會上,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愛旭股份董事長陳剛、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沈文忠等業內權威人士均表示:“到目前為止,80%~90%的企業已經沒有爭議了,大家都認為BC是接下來晶硅電池的發展方向。”
至于圍繞生產工藝流程長、投資成本高,只適合分布式場景等爭議,隆基等企業也用實際行動做出回應。
在生產工藝流程方面,過去幾年,隆基將原本困難的工藝加以改良,已經出現明顯優化,且隆基開發了一種新型材料,能夠將原來的BC步驟減少4步,使得BC的工藝流程較現有的TOPCon技術還少2步。
從成本角度來看,盡管目前BC技術的成本仍略高于TOPCon,但隆基憑借持續的技術革新與工藝優化,已使兩者成本差距大幅縮小,考慮到BC技術電池環節工序較多,且較其他路線具備更多的降本路線,預計到2026年,其成本有望與TOPCon持平,甚至可能更低。
而在功率上,隆基當前正在生產的HPBC 2.0組件產品,其效率已高出TOPCon組件5%。目前搭載隆基HPBC 2.0首座分布式光伏電站已成功并網,從實際表現來看,其采用630W的HPBC 2.0雙玻組件,年發電320萬度,售電收入120萬元。據測算,相比同容量TOPCon電站,年多發11萬度電,增益3.56%,25年多盈利105萬元。同面積下,HPBC 2.0組件裝機容量增加5%,發電量增益8.56%,年售電多盈利9.46萬元,25年多盈利236.55萬元。
黑龍伊春.全國首座隆基HPBC2.0分布式光伏電站
對于“僅適用于分布式場景”的偏見,隆基已用其基于HPBC 2.0技術的Hi-MO 9產品的優異表現做出有力回應,該產品精準定位于地面集中式市場,目前在國內和海外的大型地面電站項目中均有BC組件的應用。同時,BC的高功率為其帶來了溢價空間,市場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且進入國內“五大發電集團”的大型地面電站集采招標中。
反擊號角吹響
“未來2~3年BC將占據光伏半壁江山”,這不僅是隆基的宣言,也是整個光伏行業對BC技術前景的普遍預期。
從歷史經驗審視光伏技術的迭代與產業發展,不難發現,每一種電池技術在攀登至“頂流”的過程中,都伴隨著設備配套、工藝、穩定性、可靠性等關鍵環節突破,以及生產規模的急劇擴張和產業生態的全面完善。
無論是曾經的PERC技術,還是當前占據主流的TOPCon技術,無不印證了這一規律。而今,BC技術也不例外,在工藝難題被逐一攻克、轉換效率取得顯著提升之后,BC的生態圈構建也逐漸被提上日程。
沈文忠指出,當前BC處于一個非常有利的時機,即全產業鏈對BC技術的廣泛認知和認可,產業界已深刻認識到BC技術的巨大潛力和優勢,吸引了包括輔材供應商、新技術開發者以及激光技術等在內的眾多配套公司的積極參與,相信未來三五年,BC的“朋友圈”會越來越擴大。
事實上,作為先行者,隆基向來規劃長遠。早在BC計劃量產之初,隆基就著手搭建和完善生態鏈體系。據鐘寶申在隆基綠能全球分布式研發中心啟動儀式暨合作伙伴共創大會上透露,時至今日,隆基所有的生態鏈企業的研發水平、量產水平,都進入到了一個能夠去大規模推廣的階段。他指出,結合攻堅HPBC1.0的經驗,隆基在HPBC 2.0時代的產業鏈布局比當年布局單晶時候更加完備,從玻璃到膠膜、背板、關鍵設備、接線盒、焊帶等各個環節,都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獨木難成林、百川匯江海。隆基也深知,一家公司的能量再強大,也難以做到面面俱到。近期,鐘寶申也在多次會議中強調,BC技術的發展離不開上下游企業的共同努力。隆基在過去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深知創新與合作的重要性。隆基愿意與更多企業展開合作,共同推進BC技術的產業化進程。
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面對光伏行業中技術快速擴散、無序復制擴產的歷史教訓,隆基與一眾BC技術陣營的企業更加希望,BC技術的產業化進程能夠遵循商業規則,建立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基礎之上。
從近日隆基與金陽新能源、英發德耀兩宗合作中都可以看出,隆基采取的是技術授權及股權合作的模式,加快BC產能的建設。隆基與金陽新能源采取的是各方將共同組建一家合資公司,致力于生產HBC太陽能電池;與英發德耀合作,前期基本上產品都是由隆基來銷售,后續也允許合作公司對外進行部分銷售,但是需要向隆基支付技術授權費,基于知識產權授權規則開展合作。同時,BC技術陣營的另一重要成員,愛旭已與高景太陽能達成合作,前提也是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基礎上。
除與相關企業合作,擴充產能,加速BC組件的規模效應外,隆基與愛旭均保持著強勁的擴產勢頭。預計到2025年年底,隆基的BC產能將達到70GW(其中HPBC二代產能約50GW),并計劃到2026年年底將國內所有電池基地全面轉型為BC產品生產線。而愛旭也在加速推進擴產計劃,珠海、義烏、濟南等地的生產基地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從一系列布局中,可以看出隆基的路線已十分清晰,從2023年敲定BC技術路線,到如今穩扎穩打布局產品、生態圈、產能等,隆基一步一個腳印,始終堅定地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
與當年孤注一擲地推廣單晶技術相比,如今的隆基擁有了更為完善的產業鏈支撐、更多技術精湛的專業人才以及更為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然而,能否再次續寫單晶“神話”,仍然有待時間的驗證。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