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排放像‘隱形炸彈’,監測數據就是拆彈指南!” 2024年7月以來,江蘇省常州環境監測中心(以下簡稱常州中心)組織對常州最大生活垃圾填埋場——夾山填埋場開展甲烷排放“體檢”,通過為期1年多的跟蹤監測,基本摸清甲烷排放“家底”,為全省同類填埋場降碳提供“常州方案”。
“火眼金睛”:多維度監測精準畫像
作為常州唯一在用應急填埋場,夾山填埋場累計填埋500萬噸生活垃圾,每年產生甲烷約0.54萬噸(折合15.1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為摸清排放規律,常州中心研究團隊打出“組合拳”:一是做到點位全覆蓋。布設滲濾液井、提升井、密閉井等20余個監測點,覆蓋填埋場上方、周邊大氣環境及主要外排口;二是做到手段立體化。便攜式甲烷測試儀“貼地檢測”、無人機航測“空中掃描”、遙感反演“衛星制圖”,三管齊下捕捉排放特征;三是做到惡臭協同查。同步開展惡臭物質走航監測,動態測算甲烷與惡臭物質排放關聯性。
“問題清單”:排放特征浮出水面
監測結果顯示夾山填埋場甲烷排放存在兩大關鍵問題:一是達標但有隱患。填埋場上方甲烷濃度1.8~2.5mg/m3,符合“小于5%”標準,但密閉井中甲烷濃度有時會超過甲烷氣體燃爆下限,存在安全隱患。二是回收效率略低。以2024年數據進行統計,填埋場回收填埋氣604萬立方米(折合甲烷0.165萬噸),發電579萬度,單位回收量(50立方米/噸垃圾)和發電效率(1.8度/標立方米)均略低于行業平均水平(50~150立方米/噸、2.2~2.6度/標立方米)。
“降碳藥方”:四招破解治理難題
基于跟蹤監測評估發現的問題,常州中心為填埋場開出了“降碳藥方”:一是監測常態化。落實《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生活垃圾填埋場環境污染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加密甲烷集聚點監測頻次,建立“月報告+年評估”制度。二是收集精細化。采用高密度防滲膜減少雨水下滲,優化滲濾液井密封導排系統,改造負壓抽氣設備,封堵廢棄密閉井。三是能源綠色化。在填埋場頂部鋪設光伏發電設施,通過綠電應用抵消碳排放,推動“填埋氣發電+光伏發電”雙模式運行。四是管理智慧化。建立填埋氣回收數字化平臺,實時監控甲烷濃度、發電量等數據,提升運維效率。不僅如此,常州中心還對開出的“藥方”進行了“藥效預測”:依據動態測算模型,通過以上治理措施,夾山填埋場甲烷排放量有望加速下降,預計2025年降至0.43萬噸(折合12.1萬噸二氧化碳當量),2030年降至峰值10%(0.10萬噸),較自然降解提前2年完成減排目標。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常州中心用精準監測為甲烷排放控制裝上“導航儀”。這場針對“第二大溫室氣體”的攻堅戰證明:只有摸清排放規律,才能打好降碳算盤。當科技監測與綠色能源相遇,垃圾填埋場也能變身“低碳能源站”,為“雙碳”目標注入新動能。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