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意盎然的2025年4月21日,上海氣候周2025開幕式于世博文化公園的溫室花園盛大啟幕。這座花園宛如大自然的瑰寶,為這場綠色盛會增添了一份生機與靈動。
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們齊聚于此,他們懷揣著對地球未來的深切關懷,帶著豐富的知識與經驗,齊聚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綠洲。
上海氣候周2025不僅是一場盛會,更是一個高端的交流平臺,它將匯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討如何推動氣候行動,如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為我們的地球家園描繪出一幅更加美好的未來畫卷。
Part.01 重要嘉賓
2025年4月21日,國際知名藝術家、海派藝術館重要推手陳逸鳴先生出席“上海氣候周2025開幕式”并作為重要嘉賓發表了專題演講。他以去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參觀其策劃的“定義自然”藝術展為切入點,深刻闡述了藝術在連接人與自然、喚起環保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中的獨特力量。
Part.02 精彩演講
陳逸鳴先生首先對上海氣候周的開幕表示熱烈祝賀。他談到,“藝術與自然、藝術與人類的綠色責任、藝術與地球的可持續發展”是其長期關注并深入思考的核心命題。
陳逸鳴先生特別回顧了去年9月3日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先生訪問上海期間的一段重要經歷。“當時,得知海派藝術館正在舉辦‘定義自然:現實浪漫主義藝術邀請展’,古特雷斯秘書長在其緊湊的行程中專程蒞臨參觀,” 陳逸鳴回憶道。他本人作為展覽的發起人和組織者,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委托,在相關領導陪同下承擔了接待與導覽工作。古特雷斯先生對現當代藝術興趣濃厚,細致觀賞了30位極具代表性藝術家的作品,并不時就“定義自然”的主題與陳逸鳴進行交流,深入探討了藝術與人、藝術與環境的關系。
“我深切感受到秘書長對環境保護這一人類共同課題的高度關注,他同時對中國藝術家的創作水平表示欣賞,并對中國藝術家展現的社會責任感給予了高度評價。” 陳逸鳴先生強調。
談及“定義自然”展覽的內涵,陳逸鳴先生介紹道,參展作品不僅涵蓋了中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綠水青山、花卉魚鳥意象,也包含承載城市歷史滄桑與風云變遷的老建筑,以及展現混沌初開、天地交融意境的神秘世界。“在這里,現實與虛幻交織,感悟與氣息并存,共同繪制了一幅幅動人心弦的自然畫卷。”
陳逸鳴先生轉述了古特雷斯秘書長的觀感:“秘書長表示,時隔多年重訪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他感受到這里匯聚了最尖端的科技創新,同時也珍視并保留著豐富的文化多樣性,日新月異的科技與深厚的人文風貌在上海實現了和諧交融。”臨別之際,古特雷斯秘書長更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雖然這是在中國上海舉辦的以‘定義自然’為主題的藝術展,但其表達的內容與含義,在我看來是與整個世界相通的。”
“對此,我的理解是,秘書長的話具有雙重深意,” 陳逸鳴先生闡釋道,“其一,藝術本身具有無國界的共通性;其二,對自然的珍視、對氣候與環境保護的重視,更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與使命。”古特雷斯先生還特別提及他的夫人也是一位畫家,并曾擔任里斯本市市長,并表達了未來有機會在上海相聚,深入交流東西方文化藝術如何更好地兼容并蓄、服務世界的期待。
陳逸鳴先生詳細介紹了“定義自然”展覽的規模與意義。展覽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老、中、青三代共30位藝術家,展出了近121幅作品,涵蓋油畫、版畫、水彩、綜合材料、水墨等多種藝術形式。無論是寫實、寫意還是抽象表現,所有作品都深刻呈現了藝術家們對自然的尊重與敬仰。作品彼此對話、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促使藝術家在面對自然與生態變化時進行深刻的自我陳述。
“這些作品不僅是對自然的深情禮贊,是對宇宙生命共生共存的深邃體悟,更是藝術家們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議題的深度關注與表達。” 陳逸鳴先生指出,“我們‘定義自然’,實質是‘向自然致敬’。這是所有參展中國藝術家對這一創作主題共同發出的藝術宣言。我們通過定義自然,進而理解自然、演繹自然,最終奉獻了一場藝術的盛宴。這,正是海內外中華藝術家共同肩負的責任與使命。”他進一步強調,觀眾穿梭于作品的神韻之間,被每一件作品的魅力所打動,產生靈魂的共鳴。畫布上的紋理肌理,無聲地呼喚著人們對人類與自然、氣候與環境關系的深刻認知與覺醒。
陳逸鳴先生在總結時引用了海頓的名言:“藝術的真正意義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他充滿信心地表示:“相信我們的藝術家團隊,與上海氣候周前期啟動的‘氣候藝術’話題,必將產生富有創意的碰撞與成果呈現。這不僅代表中國、展現中國,也必將影響世界。”他最后寄望上海氣候周能成長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綠色品牌,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文化符號。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